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歷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44
第四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會議日期:2022年6月15日
會議地點: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大樓
【徵稿延期通知:徵稿延期至2022年2月24日止】
速度災難
Speed Shambles
2020年二月正當COVID-19疫情開始在歐洲肆虐之際,包括阿岡本、南希、艾斯波西多、紀傑克等左派學者都陸續發表有關防疫措施評論,帶動一波生命政治相關論戰。一年以來面對完全沒有消退跡象的COVID-19 疫情,我們除了必須遵守各種緊急防疫措施,日常生活已將口罩、酒精、社交距離等「例外狀態常態化」,我們似乎已然生活在一種例外與正常、焦慮與放鬆、加速擴散與努力減緩的雙重甚至多重的時空現實交錯的精神困境中。
新冠病毒似乎比其它任何一種病毒都更容易入侵、附著在人類的身體組織,繼續不斷複製和存活,懸置或扭轉我們的日常作息,而隔離和封城措施更是衍生出一種懸置的、脫離具體座標的時間性:生命落入病毒傳染的怪異邏輯,同時是沈滯固著和無法預測的加速擴散的狀態。我們可以借用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凱茲丁教授(Eric Cazdyn)的研究從新冠病毒的時間性延伸到慢性病的時間性,包括各種癌症、腫瘤、免疫系統失調等慢性病,都變得更為普遍,病情都更為不確定,更難清楚預期痊癒的可能。慢性病的時間性失去線性的區隔,無盡延展、看不見終端,時間的質地變得扁平稀薄。病毒變化加劇,我們不斷在談論和期待終結,是否更加突顯無法真的想像終結與未來?這會不會是一種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的當代精神困境?病毒的快速傳播與慢性病的無盡延伸,快慢之間帶來蔓延全球的種種災難,在臺灣乃至於亞洲的人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如何再現災難或「記疫」,是否可能演化出「義肢/疫肢/疫知」?如何回應時代性的精神困境,反思自身的(跨)學科性?本次研討會希望從不同角度回應這些提問。
當代法國哲學家維希留(Paul Virilio)以速度區隔現代社會和先前的社會型態,而加速則是在現代社會主要的政治現象;為了理解現代社會的歷史與驅動現代社會的科技,我們不能忽略與速度和加速緊密相關的「意外」。在其早期的代表作《速度與政治》(Speed and Politics, 1977),現代性對於速度和進步的迷戀可以回溯到法國大革命。維希留特別重視速度與戰爭的關聯,而現代性的歷史就是速度的歷史,牽涉以暴力或者恐怖主義式的武器技術克服障礙和限制。速度也形同整個西方世界的烏托邦法則,甚至是現代/超現代/後現代唯一的法則,而停止不動則是腐化與死亡的徵狀。「意外」則是維希留理論的另一個重心,如同速度政治的無/潛意識,隱藏在底層但隨時準備發生。超度連結的資訊與通訊科技讓任何事物都可以無法預期的速度出現在任何地方,這當中也必然包含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意外,「超現在」似乎也因此意謂著一種意外的時間性。我們不僅無法預測、遑論控制這樣的時間性,這也造就了整個現代性情感的失控或精神危機。從維希留的角度來說,意外暴露了追求移動、速度、進步的現代性的本質,而災難的發生則是因為「速度帝國」全速衝向進步的烏托邦願景。什麼事都在加速發生中,因此災難也如影隨行。
澳洲墨爾本大學學者哈山(Robert Hassan)在《速度帝國:政治與社會的時間與加速》(Empires of Speed: Tim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2009)一書中指出,「速度是全球經濟的本質,全球經濟伴隨著其文化與社會都被吸入一種加速的軌道之中,一種時間上的「超現在」(hyper now),沒有人能做出完美的應對」(97)。我們甚至看到一種對於速度的成癮狀態或者「速度燥熱症」(speed mania) (99, 101),不論是市場經濟、偶發性的銷售與購買行為、環境變遷等等,似乎都無法被預測和合理化。此外,英國學者諾伊斯 (Benjamin Noys) 提出「加速主義」(accelerationism) 探討當前資本主義與科技體系驅動的時間觀對主體精神狀態的衝擊, 諾伊斯在其《惡性的速度:加速主義與資本主義》(Malign Velocities: Acceleration and Capitalism, 2014) 一書從寬廣的視野與批判的立場闡述加速主義,從二十世紀初期的義大利未來主義、馬克思主義、90年代的「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INA)、電腦叛客(cyberpunk)、蘭德(Nick Land)等,都被其納入加速主義陣營。
在加速主義的前提下,許多理論家提出對當前精神困境的解讀。其中義大利哲學家貝拉第 (Franco “Bifo” Berardi)在《做工的靈魂:從異化到自主》(Soul at Work: From Alienation to Autonomy, 2009)中指出,後福特主義生產模式或「符號資本主義」透過數位科技控制、分配和網絡化勞動過程,將心靈、語言、創造力當作價值生產的主要工具。在這樣的生產機制中,勞動者的身體律動、美學感受、社會行為和心理運作無不產生變化,也必然承受各種精神困境,譬如注意力匱乏患疾、閱讀障礙(dyslexia)、恐慌症等。這些症狀加上高度競爭的環境帶來的挫敗感和罪責感,顯示當前的新自由主義體系已然是一部巨型的「不幸福工廠」(factory of unhappiness)。然而,我們同時也看到一種自我實現與追求幸福的意識形態當道,結果是精神藥物的普及化或濫用,貝拉第稱之為「百憂解經濟」(Prozac-economy)。
除了上述的思想脈絡之外,韓裔瑞士籍學者韓炳哲(Byung-Chul Han)的《倦怠社會》(The Burnout Society, 2015)指出身體或政府面對危機所啟動的自我保護反應,以否定性或排除為主要的運作機制,已經不適用於當前的社會型態。韓炳哲認為,從「規訓社會」過渡到重視成就表現、自動自發的「功績(Leistung)社會」,也是一個他者性(界線)的消失與充斥肯定性暴力的世界。成就壓力或者績效成為無上的命令,心裡產生自我剝削和自我攻擊。而在2020年8月疫情爆發中去世的法國哲學家史提格勒 (Bernard Stiegler),他所提出的「無感個體」(disaffected individuals)的概念,指涉個體的情動以及個體與他者的連結被當前的資本主義科技、控制社會與消費文化所壓制。這種無感狀態的另一面是一種自戀的主體性,情感外包給商品,失去追求生命知識、藝術、語言和愛的熱情也失去與生命世界的連結。這也是史提格勒所稱的「象徵性困苦」(symbolic misery),提供我們對當前速度失控,災難橫行的全球社會另一個反思。
綜上所述,本次研討會因以「速度災難」(Speed Shambles)為主題,對於任何論述有助於複雜化精神政治學的時間軌跡—不論是加速、怠速、停滯、惰性、回返、扭轉、皺摺或斷裂—以及相對應的精神困境,都是本研討會歡迎的議題。我們也歡迎從不同的理論角度討論科技、速度與時間、身體與物種演化的關聯,思考一切都在加速或失速的科技現實帶來的是什麼樣的後/超/非人類的生命情境,是否或如何從中開展出批判性生命研究(critical life studies)的視野,以及比較文學和(後)人文學研究的學科反思。誠摯邀請各方學者先進與文學愛好者,從加速主義、慢活生活、速度解構等各面向,演繹速度在文學、文化、與思想領域中的轉譯與延異。本次會議建議的子題列舉如下,但不限於此,也歡迎其它與大會主題相關的論文投稿。
*COVID-19、全球化、生命政治
*COVID-19、生態與物種
*後疫情(後啟示錄)的想像
*後/超/非人生命情境
*批判性生命研究
* COVID-19、災難、比較文學與(後)人文學的(跨)學科性
*感染敘述
*各種精神困境:狂躁、恐慌、厭世、倦怠、憂鬱、去感性化等等
*資本主義與速度
*科技(科幻)與速度
*文學與電影中的災難再現
*災難與救贖
*情感資本主義
*療癒文化
*成癮文化
*慢活經濟
*躺平文化
*勞動與精神困境
*(不)幸福經濟
本會議接受中、英文投稿(惟論文須以原投稿語言進行發表),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21年12月1日(周三)起至2022年2月24日(周四)止以電子郵件夾帶Word檔提案申請。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摘要(5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代表著作目錄、電郵信箱); 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字/篇),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
大會地址:10610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電郵信箱:2022claroc@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四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林毓淇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22年3月底前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需於2022年5月15日前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
重要日期
摘要開始收件日期:2021年12月1日
摘要截止期限:2022年2月24日
摘要接受通知函寄送時間:2022年3月底
全文繳交期限:2022年5月15日
入會期限:2022年5月15日
會議日期:2022年6月15日
Call for Papers: The 44th Annual CLAROC Convention 2022
Organize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LAROC)
Host institution: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onference Date: June 15, 2022
Conference Venu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62 Heping East Road Section 1, Daan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R.O.C.)
Deadline for proposals extended to Thursday, February 24, 2022.
Speed Shambles
In February 2020, as COVID-19 began ravaging Europe, leftist thinkers including Giorgio Agamben, Jean-Luc Nancy, Roberto Esposito, and Slavoj Žižek offered critiques of pandemic measures, instigating a biopolitical debate. A year later, with no sign of the pandemic’s abating, we must still adhere to emergency pandemic protocols, normalizing in our daily lives the “state of exception” comprising elements such as masks, alcohol sanitizers, and social distancing. We have come to exist in a spatiotemporally confused spiritual malaise of simultaneous exception and normality, anxiety and repose, acceleration and furious deceler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viruses, the novel coronavirus seems to be more invasive, more likely to insinuate itself into our bodily organs, to reproduce, thrive, and suspend or subvert our daily routines; and measures such as quarantine and lockdown have similarly unfolded a suspended, abstracted temporality: The weird logic of viral contagion that has subsumed our lives is also a state of viscocity and unpredictable acceleration. We can draw on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f Toronto East Asian Studies professor Eric Cazdyn to link the temporality of COVID-19 to that of chronic illness;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have become more prevalent, their diagnoses less certain, and their prognoses less assured. The interminable temporality of chronic illness has lost its linear segmentation, becoming flattened and thinned out. Perhaps, as the pandemic rages, our continuing discussions and anticipations of its end merely throw into stark relief our inability to imagine a real end or future. Might this be a contemporary spiritual malaise that we ought to fathom?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virus’s rapid spread and the interminability of chronic illness, in the face of the various global disasters wrought by the fast and the slow, how can the humanit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even Asia represent disaster and pandemic trauma? Can we develop a prosthetic for comprehension in an age of coronavirus? How can we respond to this spiritual malaise of our time and reflect on our (inter)disciplinarity? This conference hopes to respond to these question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er Paul Virilio sees speed as what separates modern from premodern society, and acceleration as a prominent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form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technological engine of modern society, we cannot neglect “accident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peed and acceleration. In his early Speed and Politics (1977), Virilio traces the fascination of modernity with speed and progres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Virilio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peed and war; the history of modernity is the history of speed, involving the railroading of obstacles and limitations using martial technologies of violence or terrorism. Speed is akin to the utopian principle of the West, one might say the only principle of (hyper/post)modernity, whereupon stasis symbolizes death and decay. The “integral accident” is the other focus of Virilio’s work, constituting the un/subconscious of the politics of speed, suppressed yet always ready to strike. Hyperlink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llow anything, including accidents, to appear anywhere with unpredictable speed—the “hyper-present” is thus a temporality of accidents. Our inability to anticipate, let alone control, this temporality has caused modernity’s uncontrollable affect or crisis of the spirit. To Virilio, the integral accident has revealed the pursuit of movement, speed, and progress at the core of modernity; disaster is but the result of the headlong rush of the “empire of speed” into the fantasy of utopian progress. Disaster accompanies ubiquitous acceleratio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searcher Robert Hassan writes in Empires of Speed: Tim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2009), “Speed is of the essence, and through it, the global economy, along with its culture and society more generally, are pulled into the orbit of acceleration—a temporal hyper now—wherein humans (error-prone individuals) tend to cope imperfectly” (97). We even see an addiction to speed, or “speed mania” (99, 101). Neither the market economy, nor occasional buying and selling, nor climate change seem amenable to predic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Moreover, English scholar Benjamin Noys has proposed the term “accelerationism”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temporality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technology on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subject. His Malign Velocities: Acceleration and Capitalism (2014) sets out broadly and critically his understanding of accelerationism, encompassing Italian Futurism, Marxism, TINA (Margaret Thatcher’s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cyberpunk, and Nick Land, among other elements.
Of the many theorists to comprehend our current spiritual malaise in light of accelerationism, Italian philosopher Franco “Bifo” Berardi writes in Soul at Work: From Alienation to Autonomy (2009) that post-Fordism or “semio-capital” uses the control, distribution, and networking of labor by digital technology to turn soul, language, and creativity into the main means of value production. This system of production distorts and casts into spiritual malaise the laborer’s bodily rhythms,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soci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generating symptoms such a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yslexia, and panic attacks. These symptoms, taken together with the frustrations and guilt of the hypercompetitive environment, show the institution of neoliberalism to be a massive “factory of un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we see an ideology of self-fulfillment and pursuit of happiness predominate, resulting in the prevalence and abuse of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what Berardi calls a “Prozac-economy.”
In addition, Swiss-German philosopher Byung-Chul Han writes in The Burnout Society (2015) that the self-protective measures taken by bodies and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crises, prioritizing denial or removal, are no longer vali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transition from a disciplinary society to an achievement (Leistung) society is a transition to a world without the other (horizons), a world of the violence of positivity. The pressure to achieve and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has become the highest priority, giving rise to self-exploitation and -criticism. French philosopher Bernard Stiegler, who passed away in the midst of the pandemic in August 2020,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he “disaffected individual” to highlight how the individual’s affect and connection to the other is suppressed by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technologies, the control society, and consumer culture. The flip side of disaffection is a narcissistic subjectivity that subcontracts affect to products, losing the passion for life knowledge (Lebenswissen), art, language, and love, 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 to the lifeworld (Lebenswelt). Stiegler calls this “symbolic misery,” a provocation to reflect on the uncontrollable speed and proliferating disasters of our globalized society.
This conference takes as its theme “Speed Shambles” and welcomes exploration of any and all discourses that help to complicate the temporal trajectory of psychopolitics—be it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stagnation, laziness, return, subversion, fold, or rift—and its concomitant spiritual malaises. We also welcome discussions of technology, speed and time, and body and evolution from variou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think what post/trans/nonhuman forms of life are brought about by our technological reality, in which everything is accelerating out of control, and whether or how therefrom to open up to the vistas of critical life studies and the disciplinary reflection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post)humanities. We cordially invite scholars and lovers of literature from all over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speed in literature, culture, and realms of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ccelerationism, slow living,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speed. Suggested topic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COVID-19, globalization, biopolitics
- COVID-19, ecology, and species
- the post-pandemic (postapocalyptic) imaginary
- the post/trans/nonhuman lifeworld
- critical life studies
- COVID-19, disaster,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post)humanities
- narratives of contagion
- spiritual malaises: mania, panic, world-weariness, fatigue, depression, disaffection, etc.
- capitalism and speed
- technology (science fiction) and speed
- representations of disaster in literature and film
- disaster and salvation
- emotional capitalism
- therapeutic culture
- the culture of addiction
- the slow living economy
- “tang ping” culture
- labor and spiritual malaise
- the economy of (un)happiness
Proposals for papers in English or Mandarin Chinese are accepted (presenters must present in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paper is written). Proposals for three-person panels are also welcome. Please email proposals as MS Word (.docx) attachments between Wednesday, December 1, 2021 and Thursday, February 24, 2022. Proposals for single paper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bstract (250 words) and a cover sheet including the presenter’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istory, current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brief list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email address. Panel proposal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panel abstract (under 250 words), an abstract (250 words) for each paper, and a cover sheet including the aforementioned information for each panelist. Please send your email to:
Ms. Lin Yu-chi
Email: 2022claroc@gmail.com
Subject line: Proposal for the 44th Annual CLAROC Convention 2022
Mail address: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62 Heping East Road Section 1, Da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0610, Taiwan, R.O.C.)
The conference committee will send out acceptance emails by the end of March 2022. Accepted presenters must submit a full manuscript by May 15, 2022, and must become a member of CLAROC before the conference schedule is finalized. For membership application details, please see the CLAROC website: http://claroc.tw/join.
Important dates
Open for submissions: December 1, 2021
Deadline for proposals: February 24, 2022
Acceptance emails sent: End of March 2022
Deadline for full manuscript: May 15, 2022
Deadline to join CLAROC: May 15, 2022
Conference date: June 15, 2022
43
第四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會議日期:2021年6月5日
會議地點:臺東市大學路二段369號國立臺東大學圖資中心大樓
【徵稿延期通知:徵稿延期至2021年2月28日止】
【研討會活動訊息:生態旅遊】為加強文學與生活連結,本次研討會將於研討會第二天6月6日規畫延伸文化與生態綠色行程,造訪知本國家森林公園與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歡迎與會者於網站開放報名期間報名參加。
綠異想
Reimagining Green
文學裡有許多對「綠」的想像與書寫。單刀直赴亞瑟王宮殿,向眾圓桌武士提出斬首挑戰的綠騎士,不僅展現令人驚嘆的復活能力,考驗人們對生命自我修復的信仰,也建立綠與再生隱喻的連結。妒火攻心、被偏執蒙蔽的奧賽羅,被依阿哥形容為極具破壞危險的綠眼怪獸,綠與忌妒、憎惡、病態、腐爛、發霉等概念的連結,也因此為它蒙上一層較為負面黑暗的陰影。在〈藍與綠〉中,吳爾芙結合意識流與後印象派風格的文字彩繪,讓綠從摻揉綠光、綠葉、綠羽鸚鵡的室內一景,穿梭到駱駝蹣跚走過的沙漠綠洲;遊走於自然與異想之間的綠,也因此被賦予了啟發想像的動能。此外,在劉克襄的《綠色童年》和《少年綠皮書》中,綠一方面是原始、自然與記憶的融合,一方面也指向倫理、生態與未來。而在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中,從駭綠、驚綠,到裁牋綠、勿嘆藍袍綠,結合物質與回憶的色差展演,也讓綠從抽象遙遠的單一概念,落實為具體多樣的生命經驗。
另一方面,隨著新時代對生態議題、環保意識、永續生存等概念的重視,綠因其與自然原始、新奇異想、與創生動能等象徵意義的連結,似乎也在時代的需求下,逐漸從單純的色彩元素進化成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組合概念或符號,涵蓋這個時代共同主要的關懷。2009年《衛報》推薦的〈最佳十部綠色文學〉圍繞生態、環境、永續生存等主題,就是將綠當成一個概念或知識範疇,匯集具有相同性質與關懷的文學內容。從國內外跨領域綠色組織(如綠色和平、世界綠色組織、國際綠十字組織、綠色國際大學聯盟)的蓬勃發展,和以綠為名的新興產業與文化現象(如綠建築、綠科技、綠經濟、綠時尚、綠人文),亦可知綠作為一種新崛起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概念,已普遍被世人接受並使用。或者,站在正值蓬勃發展的綠潮流基礎之上,還有其他綠學門或綠文化現象也正在成形當中,例如綠科幻、綠生命政治、綠青少年文學、綠影視動漫電玩,或甚至綠傅柯、綠德勒茲、綠拉岡、綠紀傑克等等。隨著綠作為一個集體形塑的概念,更多尚未浮出檯面的綠的演繹,也許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一開展。
誠然,綠作為一個由話語形塑(discursive formation)而成的知識體系,當然不可能沒有歧異、甚至互斥的衍生義。例如,在綠與經濟的組合當中,綠概念是否淪為服務經濟利益或資本累積的工具,正是目前許多學者對綠資本主義的疑慮所在。在尼可拉斯˙曼昆所著的《總體經濟學》中,《綠野仙蹤》裡只能透過綠色眼鏡觀看的翡翠城就是以金錢打造的華盛頓,綠在曼昆的解讀中,其實就是代表美金的綠色貨幣。另外,有感於「自然」一詞在吾人認知中的虛構性,提摩西˙摩頓甚至主張暗黑生態學(dark ecology),敦促人們跳出綠色窠臼,以更嚴謹的態度看待生態學,不使其淪為服務政經利益的工具。在傑佛瑞˙柯恩編輯的《多彩的生態學》中,生態學甚至完全超越對綠的迷思,以非綠取代綠,以多彩作為生態學新的顏色象徵。在綠概念已逐漸成為主流知識的時代,這些對綠的歧異省思,也正是學界正努力拓展的新方向。
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對健康環境有了更深刻的殷切渴望,綠議題因而更形迫切。鑒於此議題的重要性,本次研討會將以「綠異想」(Reimagining Green)為題,誠摯邀請各方學者先進與文學愛好者,從綠文學、綠文化、與綠解構等各面向,演繹綠在文學、文化、與思想領域中的轉譯與延異。本次會議建議的子題列舉如下,但不限於此,也歡迎其它何與大會主題相關的論文:
- 綠文學與藝術的重釋
- 綠知識與思想體系的形/重構
- 綠科技與媒介
- 綠文化的現象
- 綠托邦
- 綠奇/科幻文學
- 綠/怪/物
- 綠影視動漫電玩
- 綠青少年文學
- 綠圖畫書與兒童文學
- 綠時尚
- 綠文創產業
- 綠生命政治
- 綠資本主義
本會議接受中、英文投稿(惟論文須以中文進行發表),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21年2月28日前以電子郵件夾帶Word檔提案申請。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摘要(500-8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代表著作目錄、電郵信箱);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800字/篇),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
大會地址:95092臺東市大學路二段369號國立臺東大學圖資中心大樓
電郵信箱:2021claroc@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四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邱俊霖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21年3月前後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需於2021年5月22日前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claroc.tw/join 。
⮚ 重要日期
摘要截止期限:2021年2月28日
摘要接受通知函寄送時間:2021年3月
全文繳交期限:2021年5月22日
入會期限:2021年5月5日
會議日期:2021年6月5日
本學會及研討會相關訊息請參考以下連結
42
第四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謹定於2020年5月29-30日(星期六)假中研院文哲所及人文館,聯合舉辦「第四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微關係(Micro-relations)
比較文學作為方法,建構了不同文學與文化間的比較基礎,同時也架構了知識系譜乃至世界的視野。從某個角度看,比較文學研究以理解關係為始,建構關係為終,且對於現實世界中種種關係變遷也隨時保持關注。當前世界政經局勢正面臨巨大變革,環境與生態威脅已滲入日常周遭,社會衝突與政治危機隨處可見,而各學科之間的跨越應對也日益明顯。更甚者,媒體科技的發展與資訊的控御使用,無疑加速了這一變化的歷程。舊有的關係模式正在崩毀,知識原有的範疇與事物的固定疆界也正在消失,世界儼然被推向一個混沌未明的關係模式。如此一來,我們有必要重新細讀那些既定甚或典範化的關係模式,設法將其拆解、細分、微調、剪裁,並在細微處尋求重新連結的可能。
舉其犖犖大者,持續中的貿易衝突、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以及英國的脫歐進程等,不僅只是國家與國家、區域與區域、乃至區域內部的競合而已,其凸顯的更是關鍵技術材料的爭奪與全球產業鏈的重新組配。政治上民粹主義的興起,促使超國家的願景成為幻影,而聚合的部落政治取代了全球的外交整合,更衝擊著民主政體。氣候變遷嚴酷測試著社會韌性,迫使人類重新思考與周遭環境乃至自然之間的關係。再者,資訊媒體的發達,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可快速連結,但也可能隨時崩解消散。而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也未必能更精準地將問題分門別類並尋得對策;相反地,數字與數據也可能取代了日常的生活感性與認知模式,從而根本改變了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甚或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模式。
顯然,世界的既定秩序正在崩解碎裂,而事物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繁複瑣屑,並等待著再一次的湊接與重組。如果區域、國家、民族、階級、語言、文類、歷史、生態、身體、性別乃至情感等,都不再只是固定的範疇或整體的類項,也不完全符合當下現實的關係模式,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這些類項,將其切斷、搗碎,細分其構成因子,以期獲得事物之間更實際真實的連結關係?因此,「微關係」不僅意味著符碼化的典範與概念化的關係模式必須被拆解,同時也意味著新關係的重新構成。而對於事物關係模式的反思,更希冀能從被控御的生命形式與社會協定的樊籠中尋得脫逃的可能路線。
本次會議以「微關係」為主題,邀請學界針對當前比較文學典律化的關係模式進行細讀分析,藉此更新比較文學的方法與內容。本次會議建議的子題列舉如下,但不限於此:
- 比較的典律與方法
- 後全球化年代的比較文學
- 比較文學與民粹主義
- 比較的地緣政治
- 語言的交混與翻譯
- 跨媒材與感性生產
- 歷史與記憶運作
- 資訊控御的社會
- 數位運算與人文革命
- 怪物世的比較範式
- 微環境與自然生態
- 世界的情動連結
- 科幻的他方國度
本會議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20年1月10日前以電子郵件提案申請。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代表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800字/篇),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
電郵信箱:2020claroc@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四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黨可菁(中研院文哲所)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20年1月20前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需於2020年4月30日前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claroc.tw/join 。
41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謹定於6月 22日(星期六)假交通大學人社三館,聯合舉辦「 第四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新世紀的醫療人文研究。
新世紀的醫療人文研究
醫療人文研究於二十世紀中葉冒現,數十年來在歐美學界日益受 到重視,從醫學教育的一環,逐漸成為重要的跨領域研究範疇,為具 有高度前瞻性的研究議題,近年來甚至蛻變成為範圍更寬廣的健康人 文研究。
在醫學人文研究中,健康和疾病存於在人的身上正如善與惡存於世界 。有關健康和疾病的討論或對疾病本體論的思考,其主要目的在於症 狀了解和治療的(不)可能性,因為疾病可以通過一扇門進入或離開 人體。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著作 指出人的全面性疾病概念﹕自然在人體內外應是和諧平衡的,若是這 種平衡和諧發生紊亂,人就會生病。自培根(Francis Bacon)以來,人類通過克服自然並控制疾病,其目的就是維持 人的正常狀態,但是到了18世紀,透過病理解剖學,新的醫學觀念 可以把某些損傷的器官與症狀的穩定聯繫起來,讓疾病分類學人在解 剖學分析中找到活力,因此病理學自然地成為生理學的延伸。從康吉 萊姆(Georges Canguilhem)的《正常與病態》(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的醫學哲學和生命科學的架構下重新探 討正常和變態之間的弔詭關係,進而閱讀台灣與其他相關醫學哲學和 生命科學的基本理念。處於人類紀的我們應如何在醫學人文的領域重 新評估被傳統定義下的那些偏離正常狀況的例外狀態是否也是正常社 會的一種常態,例如老化、阿茲海默症、失能和其他疾病等。 本次會議以「醫療人文」為主題,邀請學界針對當前的醫學人文狀況 進行反思,不但賦予文學研究的淑世功能一個新的立足點, 開發台灣文學研究學者與全球學術對話的新渠道, 也嘗試開拓新的醫學倫理、科技和生命等多樣性意涵。本次會議建議 子題列舉如下,但不限於此:
1醫療政治和生命政治
2醫療生命書寫:自傳/傳記研究
3醫療不平等:種族、性別與階級
4優生學與生殖政治(Eugenics and Reproductive Politics)
5文學與文化研究中的老年化議題
6疾病論述
7(批判性)失能研究
8身體、醫療與敘事
9文學與腦神經科學
10醫療圖像(Graphic Medicine)
11年齡主義(Ageism)
12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
13能者中心主義(ableism)
14人類紀中的醫學人文
本研討會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18年9 月30日前以電子郵件提案申請。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 (300-5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 代表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 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800字/篇) ,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
電郵信箱:claroc100@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四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秘書處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18年10月底前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須 依期限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claroc.tw/ join 。
40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第四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會議日期:2018年5月25-26日(星期五、六)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1976年7月,比較文學學會在臺灣大學文學院舉辦了首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2018年,將是這個會議的第四十次集會(雖不甚準確,以下將以「年會」簡稱之)。(註) 這道時間弧度,除了標記一個學術群體的生命養成,更拉出一個學科的發展脈絡──更正確地說,一個外來學科在臺灣的紮根、流轉。四十餘年來,比較文學在臺灣走過數次重大的轉型──無論是受到外部的刺激,抑或是學門自發、自覺的步伐重整。而年會,便真真切切見證了這個演變歷程。甚至,國內文學領域這些年最擲地有聲的研究成果、最刺激人心的論辯、乃至於啟動典範遞嬗的立論,許許多多都發生在年會現場。
值此之際,我們承接年會四十的方式,是打開這個場域,歡迎比較文學工作者從四面八方拋出對話題材,啟發同儕前來分享研究心得。本次大會並未設立統一的題目,而是邀請大家主動提供論文發表場次的主題。會議籌備委員會將採納所有適合的主題,對外徵求論文。
此外,為闢出足夠時間充分交流,本次會議為期兩天。除論文發表外,將有針對前瞻研究議題之工作坊。確切議程規劃,敬請留意學會公告。
(註)學會已將歷年年會(及國際會議)資料整理成檔,
歡迎至學會網站 <http://claroc.tw> 瀏覽。
本次會議分兩階段徵稿──
【第一階段:徵求論文場次主題】截止時間:2017年8月20日
第一階段歡迎同儕提供論文場次主題及徵稿啟事。主題方向不限,惟須具備某種比較文學理念。
主題可採議題取向(例如「文學或理論論述中的生產﹝production﹞概念」、「悅納異己﹝hospitality﹞之說重探」),亦可聚焦特定研究領域(例如「科幻文類最新研究方法」、「亞洲文學、文化與冷戰、後冷戰政治」)。理想上,每一主題應能徵得至少三篇投稿。
【第二階段:徵求論文摘要】截止日期:2017年11月30日
論文場次主題投件經籌委會篩選通過後,對外公布,進入第二階段徵稿,徵求論文摘要。投稿時須鎖定希望參加之場次。
另有投稿注意事項如下。
————————
※重要時程
2017年6月下旬 | 徵稿啟事公告 |
2017年8月20日 | 論文場次主題徵件截止 |
2017年9月20日 | 入選主題公布 |
2017年11月30日 | 論文摘要徵稿截止 |
2017年12月31日 | 摘要審查結果通知 |
2018年5月11日 | 論文全文截稿 |
————————
※投稿注意事項
[關於論文場次主題徵件]
l 歡迎國內外大專院校教師、已取得博士學位之獨立學者、或是具備博士候選人資格之博士生提供主題。每一主題提案人不限一位,然每人至多參與一件提案。
l 主題徵稿啟事以300-500字為宜。投稿時,請以另檔附上個人資歷表及聯絡方式。文件請製成Word檔傳遞。
l 主題徵件並非徵求事先自行糾團之論文小組;每一被採納之主題都將對外開放徵稿。提案人得先行邀集同儕,但請提示他們在第二階段徵稿時自行投稿。
l 被接受之主題,其提案人得在摘要審查階段提供審查意見,供籌委會參考。
l 若某一主題通過審查之摘要不足三篇,則該場次不成立,但通過審查之稿件將由籌委會移至其他適合之場次或大會特闢之「開放場次」。若一主題通過審查之摘要多於三篇,將安排數個場次,於不同時段進行。
l 提案人可純粹擔任主題發想者,亦得在第二階段投稿摘要,參加自己或他人提議之論文場次。
l 場次成立、納入會議議程後,提案人將受邀主持其論文場次。提案人最遲須在2018年1月底成為學會會員。
[關於論文摘要徵稿]
l 第二階段歡迎各界學者及研究生投稿。每人限投稿一篇。
l 摘要以800-1000字為限,須註明欲參加之場次,並以另檔附上個人資歷表及聯絡方式。所有文件請製成Word檔傳遞。
l 摘要被接受之發表人最遲須在2018年1月底成為學會會員。
[關於論文收稿]
l 除非遇有特殊狀況,會議預計在會前將論文全文上網,供與會者事先閱覽。(網站將設通關密碼,控管使用者資格。)
l 事前繳交論文可確保會議規格。我們訂了一個較為符合現實的收件日期(會議前兩週),請務必準時交稿。
l 全文長度至少一萬字中文。
[關於會議語言]
l 除大會邀請之講者可能以英語發表,論文場次一律使用中文。
****************
n 會議籌備委員會聯絡方式:ntuconf@hotmail.com
(請留意,不是Gmail!)
各階段投稿及本次會議相關事項詢問,皆請利用以上信箱。
欲諮詢入會問題,則請逕洽學會秘書處:claroc100@gmail.com。
39
第三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謹定於2017年5月20日(星期六)假中興大學人文大樓,聯合舉辦「第三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人非人,物非物
近年人文學界興起對於「物」的興趣與關注。儘管這關注並非前所未有,然而這一傾向於當下學術環境帶來風潮,實則與當前科技發展與社會快速變遷息息相關。舉其犖犖大者,物理、熱力學乃至生物、化學等科學的持續發展改變了傳統以來對物的理解;媒體與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對生活帶來的巨大影像更徹底改變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此起彼落的政治與社會運動反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帶來的分配不均;全球暖化與日益研究的環境污染體現的則是人與自然物種之間的失調狀態。因此,對於物的關注所反映的,並非只是哲學本體論思考的興趣,更與生命倫理以及當下政治方案密切相關。
對物的關注同時意味著對於「人」的重新定位與思考。物不再只是質樸地作為人類認知主體認知與感知存在的被動客體,相反地,物擁有自身組配的自主權,同時也是社會組成的能動者。在這一點,哈洛薇的賽伯格(cyborg)概念提供了人-物(人-機)合體的古典範例,拉圖爾的ANT理論則提示了人-物共組的社會網絡範式,而對德勒茲與瓜達希而言,物(物質)本身則構成了宇宙的內在性平面。如此一來,阿岡本所說的「人類機器」所建構的法律、社會與世界似乎被「物的共和國」所取代。至少,物我之間的新關係將重新劃定界線、制定律法與構成社會。
職是,對物的關注無疑地將人帶向「非人」(nonhuman)的境地,迫使人跨出原有的形上學、心理學、社會學、乃至生物學的有機體疆界。晚近的情動力研究也可在此一脈絡下理解。創傷理論將我們的目光導向那些非人的成分,同時,人類的身體也不再侷限於有機體的感官理解,可受力(affectivity)重新劃定人與周遭環境中其他物種,乃至非有機體物件之間的關係。這是為什麼理論家們宣稱動物將教導我們關於倫理與政治相關的事物,此外,關於環境危機與生態論述在這一波對物的關注中更是直接與不可或缺的。環境危機迫使人必須重新思考與環境以及自然之間的關係,而生態問題則銘刻著人類永續生存的深刻倫理要求,而這一連串問題的實踐都無可避免地與全球經濟與政治息息相關。
本次會議以「人非人,物非物」為主題,邀請學界針對當前的人文狀況進行反思。如果物的關注帶來既定的人的反思,那麼人文將以何種面貌繼續存活,以及人類主體如何重新在當下的歷史、政治、經濟與科技資訊中重新構成?這一主題與人文與藝術研究密切相關,那些科幻小說中的想像異境,大眾流行文化充斥的喪屍怪物,廢墟景觀藝術中的政治回聲,歷史殘骸中的創傷記憶,甚或環境書寫與裝置藝術中的生態控訴等,無疑都指向一個充滿各種可能與嚴苛挑戰的未來,值得我們關注。本次會議建議的子題列舉如下,但不限於此:
l 物的本體研究
l 生命倫理與政治
l 物件社會與經濟
l 系統理論
l 物質與歷史
l 機器與生機論
l 環境論述與生態
l 新媒體研究
l 情動力研究
l 創傷研究
l 動物研究
l 喪屍,怪物
本會議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17年1月10日前以電子郵件提案申請。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代表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800字/篇),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
電郵信箱:claroc100@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三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秘書處 黃毓茵秘書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17年2月底前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須依期限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claroc.tw/join 。
38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謹定於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假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聯合舉辦「第三十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文․物
「文物」一詞一方面突顯文化對物件的銘刻,一旦文化的形跡消褪至不可辨認的狀態,物也失去其意,退行為惰性物質。但「文物」同時也指向物質性,亦即文化的載體,一旦物質消失,文化也等同於不存在。這個初步觀察的一個引伸是,文物兩字一旦產生慣常連結則相互限制,讓物需要依靠人方能具有其「紋」,而文則需要依靠物質才能取得實質性。前者或可稱「人文」主義,其所忽視者即為「物之文」:物物錯綜、相紋而帶有的象——此即文之原意,如天文或水文所指。後者或可稱物質論,其則失之於「文之物」:思想、精神層面的生成意義,如Deleuze的時間、記憶所帶有的創造力,或Luhmann所說「觀察」所具有的世界成形作用。依此,我們若將文物二字分離開來,或者陌異化、複雜化兩者之間的連結,則或許能帶出不一樣的「文․物」想像與解釋,跨越一般主體與客體,或精神與物質外部分立的看法。
從古至今,載體如泥板、羊皮、紙張、數位媒材等的物質性,對文化的生產和傳遞具有重大影響。從希臘羅馬時期的學者,到如Walter Benjamin等現代理論家,都呼籲注意文學與藝術的物質性。在創作上,Laurence Sterne在小說《崔斯淳‧項狄》(Tristram Shandy)裡使用了數頁的雲石紋紙;前衛派與(後)現代主義者,如Mallarmé、Picasso、陳黎等人在印刷排版以及媒材上進行藝術與文學實驗;在數位的當代,黑膠唱片、八或十六厘米電影、最近的黑白插畫等訴諸粗糙物質性——似乎太過平滑的數位載體與電子年代少了物質皺摺,因此無法讓情感攀附居留。以上這些實踐都可視為是在問題化文化與物質的關係。我們在解釋上可以喚起、強調載體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突顯一種內在於文的物質性:物質形式反應的是創作者的表達需求,也就是說,是文化、主體或思想創造出它的物,諸如造型描寫(ekphrasis)、圖文創作或文學插圖等所顯示的。而若要回應物質導向的大腦神經學,此處或也可以說,不是大腦皺摺解釋了思想,而是生命創造出大腦皺摺以承載其深層繁複。
但問題化「文․物」也可以走向相反的解釋:是物質的可觸性,如載體的粗糙感或膠片的光化學作用,創造、傳遞了差異的感受。若從生命演化的角度來看,是化學物質從微細程度的碰撞與融合,到有機分子氨基酸的出現,以及層層繁複系統的接合,才有各種複雜的現象、物質與生命形式的湧現(emergence)。從碳分子、細懸浮微粒(PM2.5)與環境賀爾蒙,到生物行為以及人類性格,再到自然系統以及器物文明環境,這些物物之間的交文,可稱互物性(interobjectivity),構成了動態的相涉關連網絡,在其中人與非人、有機與非有機等共同參與在彼此之中,迴互構成多尺度、維度的生命與生態系統,此即指向物的文性。就人文研究來說,這個物生態除了關係到環境書寫之外,也可見於各種以物為核心的美學實踐,諸如意象派、新小說、拾得物(found object)創作與裝置藝術。再者,如公仔、配件等物質文化對情感的形塑也可視為與此物的導向相關,亦即是各種物件的組配生成了主體。
從以上描述出發,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文․物」之間的複雜分離與交涉關係,目的在突破一般對此二概念的限制性理解,以打開文與物、主與客、思想與主體、真理與本體、情感與物件、精神與物質、表達與載體、具象與抽象等之間更有創造性的詮釋可能。建議子題列舉如下:
l 文學與藝術等各種表達類型的載體實驗
l 文學與藝術中特別的物件表現或物件論述
l 文字化、圖像或具象化、造型化、抽象化等所涉及的「文․物」關係
l 文物分離的美學、倫理或政治效應
l 「文․物」與民主,或物的公民權
l 當代人文研究裡各種關於物質或思想的新論述
l 本體論的精神意義,分子論的情感、倫理、政治意義,或思想、真理的本體意義
l 「文․物」與後人類或後人文
l 系統理論,或科學與科技研究的「文․物」詮釋
l 「文․物」與生態研究或環境書寫
l 「文․物」與神學或萬物有靈論
l 「文․物」與後殖民或全球南方
l 「文․物」與性別研究
l 物質文化研究的特殊「文․物」詮釋
l 檔案化、收藏、記憶、儲存所涉及的特殊「文․物」關係
l 藝術史、博物館研究、書籍史、考古學及人類學的「文․物」新解
本會議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15年12月13日前以電子郵件提案申請。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代表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800字/篇),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
郵件主旨:投稿第三十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東海大學外文系彭桂香小姐;聯絡電話:(04) 23590121轉31202,(04) 23590253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16年1月底前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須依期限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claroc.tw/join。
37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謹定於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假中山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體、適、能
自上世紀後半至今,人文與社會學者在性別、族裔、動物、生態、科技與後人類、全球化與自由主義、批判理論等各領域裡進行了全面的反思與再論述。這些進展挑戰、衝擊並牽動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及思維認知,也使特異的群體、文化及生命實踐得以進入知識表述空間。循著此深化的人文關懷前進,不難注意到另一饒富張力的課題,即身體常模之思維建構與體系。此一常模以變形的方式存在於生活各處,令人習焉不察,但它涉及從傳統人本主義到當代生物主義對生命與身體的擬想,內含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檢視與思考的問題。
在體育及運動界,「體適能」意指身體適應工作與休閒活動之能力,亦即總體的健康與樂活狀況。我們可加以挪用為探論的焦點,因為這三字各自或交叉來看具有值得深究的意涵:
l 「體」:生物、生態、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已受到肯定,但身體的多樣性卻未必見容於社會。醫療科技所隱含的常模為大多數人所服膺,而特異性的身軀似乎仍是被拒的他者。優生以及「健全」的主流論述仍主宰人們在面對多元∕樣身體時所做的思考與決定,包括生育選擇與安樂死爭論等。醫學與人工科技的進步似乎強化了對不符常模的生命與身體的細膩治理,甚至進行社會達爾文式的淘汰,但並未對宰制常模進行深入的檢視與批判。
l 「適」:「體」的常模往往決定誰是適者。傳統公共空間及建築的規劃從來都將可及性及流動性歸屬於適者,但晚近「適」的概念及科技應用則致力於將不適者也納入考量,因此可見各種無障礙空間的建立。但一方面,無障礙工程仍充滿適者的想像,另一方面諸如便利與可及等概念並未得到充分的反思。「適」大部分限於單向關係,亦即個體必須適於環境整體,包括動態的新自由主義環境,因此適者或不適者都只能是適者,而環境則成為超級適者。明顯地,適的概念需要我們進一步探問與拆解。
l 「能」:「適」的概念則又界定了誰是能者,誰為不能、失能者。自古以來,從神話、宗教到醫學、科技,在在顯示人類對「全能」的想像與追求。生命複製、基因改造、人機整合等生命科技的發展升級了我們對能力的想像。但人在增能的同時似乎反向產生嚴重失能的問題,因此我們到底是越能或越不能仍未定。晚近理論研究也介入對「能」的解釋,嘗試逆轉能與不能的辯證關係。因此,到底「能」應該如何理解與定義出現了更大的空間。
有鑑於各種生命論述與想像繫於「體、適、能」這三位一體,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此一主題,以期拆解此環扣體,並探究更富創造性的特異「體、適、能」。建議子題如下:
l 文學、藝術與理論的假體(義肢等)表述
l (後)人類、未來人類、科幻生命、異生命的「體、適、能」
l 能、失能、全能、能者主義的思辨
l 特異「體、適、能」的想像、理論與實踐
l 脆弱主體之「體、適、能」與書寫倫理
l 失能研究之為新興研究領域
l 身體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之辯證
l 個人、國家、全球、離散的「體、適、能」
l 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與生命政治的「體、適、能」
l 醫學與人文之「體、適、能」跨領域對話
l 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的「體、適、能」
l 優生、產前篩選與安樂死的「體、適、能」意涵與倫理
l 醫美、健身與運動等各種身體改造、身體塑造與身體裝配的文化意涵
l 高齡社會的失能、增能與生存模式
l 建築與空間對行動的(去)障礙與(去)隔離
有意就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2015年1月4日前以電子郵件投稿。投稿請寄──
電郵信箱:NSYSU.CLA@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 絡 人:范家瑋小姐,聯絡電話:(07)5252000轉3131~3133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aroc100/。
36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謹定於2014年5月17 日(星期六)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聯合舉辦「第三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餘
「餘」 一字有多義,包括多出(「剩餘」)、殘剩(「殘餘」)、事後(「餘生」、「餘震」)、其他(「其餘」);其中,前兩義特別點出「過剩」和「欠缺」為餘的雙 價。綜觀而言,餘特別涉及一個整體和其額外部分之間的關連變化,但兩者除了對立之外,也可有其他關係,如餘部可以是整體成立的基礎與條件:「留餘地」的策 略是透過空間的設立,讓後續的關係可以完滿,而「年年有餘」——在此「餘」帶有無盡之意——汎指今年之餘將成來年能否完整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下,此餘部不同於一般部分,而接近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所謂「非部分的部分」:在社會階層裡無一席之地的非部分(古代雅典的窮人、資本主義下的無產階級等)必須被算做一個部分,如此民主社會整體及其政治實踐才能存在。理論上,晚期拉岡所謂的「非全」(not-all)與「症狀」或巴迪烏(Alain Badiou)所謂的「真理」等,均可被視為這個意義下的餘部。在文學上,若以偵探小說為例,指紋和毛髮等微物證據是重建事件整體的(殘餘)基礎,其性質或許較貼近這個意義。
隨著現代性、帝國、父權等單一集中性的代現體系崩解,餘部的變化也成為人文研究的核心議題。晚近甚受矚目的「特異」(singularity)論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們因此可以從餘部來觀察當代全球化的變化。一方面,全球化儼然成為一個「無餘」的整體(holistic)系統,但此一完整系統的建立卻逆轉為其反面:資本的加乘與普遍性貧窮的重疊(M型 社會與普遍負債現象);生產和消費與垃圾的重疊(資訊過度膨脹、城市成為最大垃圾場、過度土地炒作與建設後形成的新興鬼城、有毒廢棄物等問題);情感生產 與情感匱乏的重疊(如「我是歌手」等各種催淚文化產品所顯示);科技增能與功能退化的重疊;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重疊(性和慾望的解放與消失、政治解放與政 治能動的消失、人權高漲與生命生物化等現象);乾淨化的生命政治與鬼魂和殭屍世界的重疊(如晚近電影工業所顯示);全球化時代固定主權邊界的消失與特異土 地主權爭奪的重疊(如釣魚台、南極等地的佔領,以及都市規劃、土地徵收等問題)等等。但另一方面,文學和文化理論,如心理分析、動物倫理、生命理論、生態論述、社會運動、文學與藝術實踐等,也提出各種對整體和餘部關係的想像,企圖突破單一整併式的框架,嘗試對「餘」做跨界的思考並尋求改變的可能性。
基於以上觀察,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人文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餘」此一議題,一方面建立「餘」的批判或其系譜,另一方面想像多重之餘,以描繪當前或未來改變的圖像。建議子題列舉如下:
人類之餘、物種之餘
生態之餘、災難之餘
生命之餘
神之餘、善之餘、惡之餘
空間之餘、城市之餘(垃圾空間、釘子戶等)
時間之餘、歷史之餘
殖民之餘、後殖民之餘
西方之餘、東方之餘、世界之餘、全球之餘
主權之餘、疆界之餘
律法之餘、政治之餘、正義之餘
資本之餘、生產之餘、消費之餘
資訊之餘、科技之餘、文明之餘
情感之餘、慾望之餘、性(別)之餘、身體之餘
其餘之餘
有意就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2013年11月30日前以電子郵件或郵寄方式投稿。投稿請寄──
電子郵件: englishnknucc@gmail.com
地址: 80201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高師大英語系轉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籌備委員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學會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aroc100/
35
寄/記存之間 (Archival Spaces)
第三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會議日期:2012年5月5日(週六)
會議地點:300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國立清華大學
寄/記存之間 (Archival Spaces)
在記錄與封存、回憶與遺忘之間,有著各種文化上的想像與思辯。在1515年出版的《君王論》裡,馬基維利首開先鋒,從知識的掌控與運用,闡釋君王的領導才華。培根在1624年出版的烏托邦小說《新亞特蘭提斯》裡將人類理想的實現寄託在知識的儲存上。十八世紀以降,字典、百科全書有系統的蒐羅知識,博物館及各式展覽風行,延續到今日乃有資訊科技、數位典藏乃至基因圖譜帶來的記錄熱潮。另一方面,尼采面對歷史洪流,早就倡議「積極遺忘」是一種能力。德希達指出archive的字源同時具備commencement (歷史開展) 與 commandment (誡律) 的雙重意義,顯示檔案熱所形成的認知模式涉及文化型態的複雜面向,脫離不了真理、知識、權力的形塑與糾葛。後人類理論提出技術輔助代表身體能力的分散部署,不但突顯儲存技術的空間性,也引出新的提問方式:記錄是否原本就可以是一種類似悼念的認知移轉,透過寄托於儲存技術來卸除記憶的重擔?
「記」是記憶所在,不論是按圖索驥還是順藤摸瓜都是雙向的記錄∕檢索過程。「寄」既是暫時的托身,又是寄出,更是寄託與依附,生命力的卸勁與重生。在記憶與記錄游移之際,新的時序與空間不斷重組延展。檔案空間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檔案儲存與管理而已,而是重複摸索、蒐羅、補貼、拼湊、甚至於是迷失的變動過程。不論是波赫士筆下的完全圖書館還是佛洛伊德筆下的神奇複寫板都早已「記」下這樣的空間性。
我們選擇《寄/記存之間》作為這次會議的主題,希望能從中文的語境中開發出新的對於檔案空間的理解與省思,從而與文獻考據、文學經典、歷史記憶、乃至於數位虛擬空間做出新的連結與對話,將記錄從單純的「檔案」觀念中釋放出來。我們要問的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寄望讓我們持續這樣的回收、寄出與存放?在寄/記存之間,我們到底接收到了什麼過去的囈語?我們是如何記錄與形塑歷史經驗與經典?又寄放於何處?歷史與個人如何記述、散播、竄改、傳達記憶?面對數位化的科技,我們又如何可以寄語未來?
誠摯邀請各方學者共同來深入這寄/記存之間,探討有關紀錄、書寫、記憶的獨特性、各式檔案空間的利用,以及種種相關的文學表達與文化現象。
下列子題供作參考。除所列子題外,我們也歡迎其他任何與大會主題相關的論文,並歡迎研究不同斷代、不同語言的學者共襄盛舉:
● 檔案空間之形塑:檔案空間在文學與文化上的各種關鍵字與型態,諸如收藏品、目錄、硬碟、檔案密室、分層、索引、附件、記憶、隔間等。
● 寄/記存空間與文化場域:舉凡博物館、展覽會等空間運用。
● 文學史的記存與繼承:經典重現與重組、文學史之間的異同與交流。
● 世界文學的記/寄存:文學史的全球史觀、世界文學的形塑。
● 書寫主體的呈現與建構:生活書寫中的寄與存、界定與認知、經驗的選取與累積。
● 生命符碼:DNA的重組與人類基因圖譜。
● 檔案空間的性別、族裔使用:性別與族裔經驗的編纂與複製。
● 寄/記存之間的疊床架屋:事與物的整理與釐清、堆疊與組合、破壞與創新。
● 數位時代的記存熱與寄存的遺忘:數位文類的創新和傳承。
● 知識檔案學:知識的累積與重組機制、知識與權力的共生關係。
● 記憶拼圖與夢工廠:歷史、記憶與與各式文學理論的互動、情感與記憶的關係。
重要事項:
- 大會地址: 300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聯絡人:陳思叡 ‧電話:03-571-5131 分機 34390
- 傳真: 03-571-8977
- E-mail: complit@my.nthu.edu.tw
- 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準備500~800字之中文摘要,並附個人簡歷(包括現職、學經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話、電郵信箱),於2011年10月10日前以郵寄、傳真、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本次論文發表人將不另行支付酬勞。
- 論文摘要審查小組將於2011年11月1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論文摘要投稿人。我們在接到摘要投稿之後會在最短時間內回信確認。假如您在一星期內沒有接到我們的電子郵件回覆,煩請再寄一次或與我們聯繫。
- 論文發表人須在2011年11月30日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 論文全文繳交日期為2012年4月2日。
34
百年思索:揮別、延續、創新
第三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會議日期:2011年5月21-22日
會議地點: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百年思索:揮別、延續、創新
2001年我們向二十世紀這個百年揮別,2011年的民國百年則已是「放鶴亭前送落暉」。二十世紀是一個巨變的時代,人類歷經規模前所未有的軍事、政治、與宗教衝突,速度空前的科技躍進,以及超乎想像的文化融合。二十世紀的檢討、闡述正方興未艾,察其目的都是要透過閱讀時間段落,尋求歷史的啟迪,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化經歷的得失。
從當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的角度而言,一個時代的結束往往是觀察其發展軌跡的最佳時刻。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有不可避免的停頓,有如從某個情境躍身而出後的返身觀照,由停頓轉為流動,可以產生洞見之後的積極創新。
所以,停頓的動作含有揮別,也接受延續。駐足回顧者應該思考的是一個時代如何在繼承中開創新局,實現獨特的偏轉與連結。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也是一個大轉折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所謂「黑暗」時期回教科學的知識全球化,就沒有文藝復興以來的創新。也許我們應該說不同的時代自成系統,有自己的延續與變化,但時代與時代之間也在另一層次形成繼承與開創。延續不是變動的反面,而是變動的常規形態。
本次會議以「百年思索」為主題,一方面是呼應「二十世紀」的發展中議題,另一方面則不以二十世紀為限,而是希望納入時間段落所帶出的一般性議題,特別是時間段落所隱藏的延續感。延續是細微變化形成的軌跡,段落則是斷層的錯動。錯動造成距離,使連續變化的軌跡隱而不顯。每遇揮別過去,延續與創新是具有文學性的議題,由「百年思索」的角度來觀看,可以突顯其中涉及時間輪廓與變化軌跡的部份。
第三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涵蓋下列子題:
n 百年延續、百年創新:二十世紀文藝的回顧
n 溫近知古:從二十世紀看「時代」的意義
n 如何描述一個世紀:文學史方法論的探討
n 二十世紀的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二十世紀
n 長江後浪催前浪:中外文學運動的回顧與展望
n 百年革命:女性文學與地位的改變
n 百年掙扎: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興衰與烙印
n 百年傷痕:中外原住民、少數族裔的文化之興亡
n 百年地景:城市與記憶
n 文化、文學、翻譯:相遇與相異
n 第四度空間?傳統、神話與科幻文學之間
n 自省新觀點:生態、環境與人文
n 物質、科技、文史:新人民,新生活
除了以上的子題外,本次會議也歡迎其他與大會主題契合的論文。
重要事項:
n 大會地址: 54561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賴美文小姐‧電話:+886-49-2910960轉2542
傳真: +886-49-291-4440
E-mail: complit2011@ncnu.edu.tw
n 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準備400~600字之中文摘要,並附個人簡歷(包括現職、學經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話、電郵信箱),於2010年12月20日前以郵寄、傳真、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本次論文發表人將不另行支付酬勞。
n 論文評審小組將於2011年1月10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我們在接到申請之後會在最短時間內回信確認。假如您在一星期內沒有接到我們的電子郵件回覆,煩請再寄一次或與我們聯繫。論文發表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論文全文繳交日期為2011年4月20日。
33
如果,愛
第三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二十世紀革命家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曾說,「真革命家都是在一股極大的愛激勵之下去捨身奮鬥的」。《帝國》(Empire)作者哈特、內格里(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亦曾提出以愛為基礎的政治想像,將愛理解為共群(community)的本體建構,藉著不斷的慾望生產,集聚群體政治的動能。此外,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儂曦(Jean-Luc Nancy)等哲學家則從「戀人共群」(community of lovers)窺見了絕對特異性(singularity)彼此曝現的本體極限。另一方面,見證了九一一事件的我們也不禁好奇,基本教義派恐怖行動背後的動力,會不會正是一股「極大的愛」?
人文領域中不乏關於情感層次的論述──從「感覺結構」到慾望、從感受(affect)到憂鬱──但卻少有直接針對「愛」所提出的理論,尤其是「愛」與集體性、社會性、政治性之間的關係。「愛的政治」的提出,是否正意味著傳統政治概念的窮途末路?對那些以「後現代」、「後政治」、「後意識型態」詮釋當代現象的論者,「愛」能否重新動員政治量能,開展某種社會或思想新局?對於弱勢政治工作者,「愛」所啟動的政治與弱勢論述所談的抗爭、闡連(articulation)、權力協商或身份政治有何異同?當共群的界定越來越多元、越來越跨界,「愛」的對象範圍是否也隨之不斷放大,或者「愛」永遠鎖定在固定的框線內,諸如家國?而哈特、內格里肯定生命、鬆解否定辯證的「愛的政治」一說,與「悅納異己」等倫理提法又該如何比較?宗教情懷、人權論述、世界主義等等「大愛」之說有無理論韌度與實踐空間?簡言之,「愛」太普世嗎?抑或太瑣碎?如果「愛」,夠不夠?
我們邀請各方學者於本次會議從「愛」出發,探討包括革命、改革、抗爭、反對、社會運動、政治理想、文化變革等集體活動的情感介面,以及這些問題在文學、文化現象的呈現。
以下有幾個子題供作參考,同時歡迎其他任何契合大會主題但不在此列的論文,尤其鼓勵研究不同斷代的學者共襄盛舉:
- 愛的邊界:各時空脈絡下世界主義、跨國主義、區域主義、全球化主義等論述中的共群概念
- 愛的時間觀:革命論述、「未來政治」(politics to come)、倫理與愛的關係
- 愛的絕對性:宗教經驗、精神性靈經驗、基本教義派對愛的訴求
- 愛的關鍵字:當代人文思潮的情感轉向(affective turn)
- 愛的方向:左派、右派、激進派或無黨無派政治對愛的供給與需求
- 愛與族群:各族群政治論述對愛的想像或實踐
- 愛與慾望:精神分析、馬克思學派、差異哲學、生命政治等理論對慾望與社會性的處理
- 愛與解構:解構的愛、「無為」的愛
- 愛與建構:愛與諸眾(multitude)、共群的生成
- 愛與善惡:不同思想傳統中「愛敵人」或「愛鄰居」的理念
- 愛與死:革命、犧牲與群體性的關係
- 愛的生物學:人本論述、後人類思考對愛的提法
- 愛的生態學:生態論述對愛的理解
- 愛的經濟學:資本主義或大眾文化所複製、販賣的可供不斷消費的愛
- 愛的修辭學:不同論述中如何將戀人情愛演繹、譬喻為某種社會性概念
- 愛的影音檔:視、聽覺等感官藝術所呈現的愛與社會變革可能
- 愛的進行式:網路世界愛的共群
- 愛在災難蔓延時:台灣在 2009 年的災難中,各界愛的論述說了什麼?
- 如果不愛、無愛,又如何?
重要事項:
- 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對大會主題及其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和人士,根據大家各自的觀點進行充分討論和溝通,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我們衷心希望參與本次會議的學者和人士,不管是主持人、發表論文人或是聽眾,都能夠全程參與當天場次。
- 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準備500~1000字之中文摘要,並附個人簡歷(如文末附件),於2009年12月20日前以郵寄、傳真、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本次論文發表人將不另行支付酬勞。
- 論文的撰寫與發表皆以中文為主。
- 地址: 11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 聯絡人:歐妍儀小姐 ‧ 電話: 0919563729 ‧ 傳真: +886-2-23634793 ‧ E-mail: scliang@ntnu.edu.tw或696210081@ntnu.edu.tw
- 論文評審小組將於2010年1月20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我們在接到申請之後會在最短時間內回信確認。假如您在一星期內沒有接到我們的電子郵件回覆,煩請再寄一次或與我們聯繫。論文發表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論文全文繳交日期為2010年4月30日。
- 所有發表的論文將於會議舉行前公布於網站上,本會不另行列印紙本。本會鼓勵在會議正式開始前,有意來參加此次會議的各界人士能先上網瀏覽發表的論文;若有任何關於論文本身的學術問題,歡迎將問題投遞本會。我們會將問題事先提供給論文發表人做為參考之用。
32
「生命、政治、倫理:文學研究的回應」
(Life, Politics, Ethics: Responses from Literary Studies)
第三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謹定於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十七日(星期六)台南市成功大學光復校區聯合舉辦「第三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
「生命、政治、倫理:文學研究的回應」
(Life, Politics, Ethics: Responses from Literary Studies)
說明一個較為全面的生命圖像改寫以及隨之引發的政治、倫理重構,正在人文領域進行中。
有鑑於此,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以「生命、政治、倫理:文學研究的回應」為主題,希望集結不同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各研究領域如何面對生命、政治、倫理這三大軸線的交會,以回顧、捕捉或記錄各時代生命圖像變動的軌跡,或依此測度文學、文學研究未來可能的發展。會議歡迎各時期或各文類研究者基於此精神,對文學、文化相關議題的探討。具體議題舉例如下:
1. 當代文學與理論研究的倫理或存有轉向
2. 快感、苦痛、欲望、情感的意義
3. 生命政治與主體倫理
4. 治理技術與自我技術的辯證
5. 人權或生物權的思考
6. 群眾或共群實踐的可能
7. 人類學或民族誌的啟發
8. 生命科學、醫學或生物學的挑戰
9. 科技文化或網路文化的挑戰
10. 後殖民、多元文化、世界主義或全球化情境下的生命轉折
11. 從神到聖、從例外到非人
12. 自然、生態或動物書寫
13. 其他相關議題
有意針對本次會議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九十七年一月十日前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300 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交通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話:03-5745054 傳真:03-5745054
電子郵件: v0105011@yahoo.com.tw
網頁網址:http://www.complit.org.tw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31
全球化時代華語世界的比較文學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第三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訂於民國九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星期六)在新莊輔仁大學舉辦第三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會議主題為:
全球化時代華語世界的比較文學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會議分為邀請座談與開放徵槁兩部分。邀請座談的對象主要為四個世代 的台灣比較文學學者,在比較文學面對全球化視野而亟需調整因應之際,我們期望此項討論不僅深入檢視台灣比較文學的發展歷程與現況 ,也能以開闊的眼光探討比較文學在台灣乃至華語世界未來可能的走向。開放徵槁的部分將著重於華語世界比較文學與全球化時代的關聯 ,重點不僅放在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脈絡,也希望能從理論的角度省思比較文學在全球化時代可能的演變與發展途徑。
子題:
- 亞洲的比較文學,特別是亞洲各國與華語世界比較文學的關係
- 歐洲的比較文學,特別是歐洲各國與華語世界比較文學的關係
- 比較文學在全球化時代作為學術領域的理論探討
- 比較文學研究與世界文學的關係
我們邀請對上述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專家撰稿參與會議。請提供1000字以內的摘要以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今年12月30日之前以郵寄或經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300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交通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子郵件: v0105011@complit.org.tw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1月31日前告知審查結果。請注意申請人須在會議進行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30
認同的變向:全球化時代的主體生成與轉化
Identity in Our Times:Subject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第三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淡江大學英文系謹定於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星期六)於淡江大學聯合舉辦「第三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
認同的變向:全球化時代的主體生成與轉化
Identities in Our Time: Subject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從德勒玆與瓜達利的「遁逸」概念、傅科的主體解構、到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結構的生成」,「認同的變向」這個主題,在文學、批判哲學及文化研究領域上,代表重新檢視認同與主體性的新典範。「認同的變向」可視為一種對於文化與政治霸權的反思與反制。性別議題上,多維書寫與表演探討了性別主體的迷思。後殖民時期中,被殖民者與各代政權間錯綜複雜的歷史與認同,提供了主體位置的不斷挪移。就後現代主義與媒體文化而言,社群與國族的意識/想像也在數位化與虛擬網路的影響下,有了巨大的轉變。而在全球化的過程裏,「普遍性的生成」(becoming common)此一趨勢、又為我們帶來哪些關於主體的省思呢?
本次的會議希望提供一個對話的論壇,以思考觀察各個領域中主體的生成與轉化,及認同的建構與逾越。
子題
n 主體性、集體性與遁逸
n 新興科技與後人類主體
n 文化流通的主體訓育
n 數位化、空間、與主體性
n 生物科技與身體治理
n 愛、倫理、與主體性
n 文學藝術與政治中的族群/國族想像
n 全球化、 多元文化與族群衝突
n 歷史書寫、反書寫與斷裂
n (後)現代性中的領域化與去/再領域化
n 記憶、流動、視覺影像之轉譯
n 虛擬與真實之空間政治學
有意針對本次會議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1000-1500字)、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九十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前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灣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話:02-88115222 傳真:02-88115222
電子郵件: v0105011@yahoo.com.tw
網頁網址:http://www.complit.org.tw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九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29
跨越與游移 (Crossing and In-Betweenness)
第廿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暨比較文學所謹定於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四月廿三日(星期六)於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聯合舉辦「第廿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
跨越與游移 (Crossing and In-Betweenness)
隨著交通日益發達,科技愈加精進,旅行對許多人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浪漫的夢想,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旅行意謂著跨越界限,不論是虛構的時空探險、尋覓桃花源、或是確有其事的旅行遊記、探勘與地理調查,旅者/作者都面臨了跨越某種型式的疆界,也許是地理與空間上的、文化及語言上的、或是時間和歷史上的種種界限。擴大言之,各種文本與理論也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旅行、翻譯,在不同的時空地點下,經由不同的媒介,不斷面臨改寫與誤讀。在跨界/介之際,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是游移之間的懸而未決,它可能是幽微瞹昧的第三空間,或是欲言又止的、此性非一的閾限(liminality)認同。透過不同型式與角度來理解旅行,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以「跨界/介與游移/離」為主題,希望提供一個對話空間,結合不同領域的學者,以思索二十一世紀的旅行、流動與書寫,如何影響自我認同與文化交流。
子題:
1. 文學中的旅行、追尋、旅程、航行 (The Metaphors of Travel, Quest, Passage, Voyage, Pilgrimage, Diaspora, Exile in Literature)
2. 理論的旅行(Traveling Theories)
3. 自我與他者的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Other)
4. 文本的改編與改寫(Adaptation and Re-writing of Texts)
5. 移民、外勞與身份認同(Immigrants, Guest Workers and Identity)
6. 觀光、消費與全球化 (Tourism, Consumerism and Globalization)
7. 瘟疫、恐怖主義 vs.地球村(The Plague, Terrorism vs. the Global Village)
8. 其他相關議題
有意針對本次會議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1000-1500字)、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九十三年十月十日前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灣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話:02-29393761 傳真:02-29393761
電子郵件: v0105011@complit.org.tw
網頁網址:http://www.complit.org.tw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九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28
文學研究與聖經傳統 (The Biblical Tradition and Literary Studies)
第二十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謹定於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一日(星期六)於台中縣沙鹿鎮靜宜大學校區聯合舉辦「第廿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
「文學研究與聖經傳統」 (The Biblical Tradition and Literary Studies)
聖經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信仰文獻,在世界宗教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就文學研究來說,聖經含有詩歌、戲劇、散文敘述的文學體裁,更有多樣化的解釋史與悠久 的接受史,本身的意義與影響就是重要的研究對象。此外,整個西方世界的文化思想、政社建制、文學藝術的創作題材與典故運用等各方面都常受到聖經的影響,即 使與宗教並無直接聯繫的文學研究也常必須涉及與聖經相關的議題。在近世蓬勃發展的文學理論方面,傳承久遠的聖經詮釋學以及聖經啟示下的各種神學、哲學探討 在當代各種理論派別裡也都仍然是引導文學、文化思考的重要資源。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以「文學研究與聖經傳統」為主題,希望集合全國比較文學研究者之力, 針對以聖經傳統為中心的各種比較文學議題進行全面的探討。會議歡迎研究者針對下列子題提出論文:
子題:
1. 聖經的文學研究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2. 聖經與知識史 (The Bibl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3. 批評理論與聖經詮釋 (Critical Theories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4. 聖經與美學典範 (The Bible and Aesthetic Paradigms)
5. 靈修與文學 (Spirituality and Literature)
6. 宗教間想像 (Interreligioius Imagination)
7. 宗教理解下的偏見與對話 (Prejudice and Dialogue in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有意針對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並附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地址、電郵信箱等),於九十二年十月一日前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灣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話: 02-2939-3761 傳真: 02-2939-3761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九十二年十二月一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27
民族主義、族群意識和文化根源
第二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東吳大學英文系謹定於九十二年五月十日(星期六),因SARS將延期至六月二十八日(星期六)舉行,於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聯合舉辦「第二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
「民族主義、族群意識和文化根源」
文學藝術表達與地方、記憶與認同關係密切。隨著目前全球化趨勢中人口、財經、資訊、科技以及音像文化大量、快速流動,民族主義、族群意識和文化根源等議題更形複雜。本會議以上述三個主軸探討全球化趨勢下文學藝術的角色與效應。
子題:
1.東西文學的流離/放逐
2.全球化與文學中族群意識的消長
3.殖民主義與文化根源
4.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中的文學
5.通俗文化與族群認同
6.族群與生態
本會議另闢「亞洲文學與比較文學發展」專題討論,有意針對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或參與「亞洲文學與比較文學發展」專題討論者,請於九十一年十月一日前將論文中文摘要或專題討論引言提要(約壹仟字)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本會聯絡方式請至本會網頁查詢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九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請附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發表人需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26
文學想像與科學
第二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謹定於九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星期六、日)於國立中山大學聯合舉辦「第二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
「文學想像與科學」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現象及法則的探索,科技的進展與突破,每每刺激文學藝術的創作,開發更多想像空間。科學的本身有其人文性與文學面向;而文學家也常受科學思想的啟發,進入科學的場域,得到靈感或挑戰。幾世紀以來,各種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以及達爾文主義、未來學、生態學等科學思維的發展,時時在文學作品中綻現風華。此外,在人類懷疑、假設、實驗、求證的路途中,又曾產生其他思考空間,如煉金術、巫術等,不斷對文學作品發揮影響力。本研討會將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探討文學與科學之間的各種關聯。有鑑於以上幾個關注點,「第二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擬以「文學想像與科學」作為此次會議的主題。會議歡迎針對下列子題之單篇論文,亦開放接受專題小組之提案申請。專題小組之提案可不受本會議主題之限。
1. 文學、科技與未來想像(未來學、科技烏托邦、末世想像等)
2. 文學與前現代科學(煉金術、巫術、占星術等)
3. 文學與後現代科學(生態學、混沌理論、複雜度理論等)
4. 文學與數學(拓璞學、集合論、數理邏輯等)
5. 文學與生物學(達爾文主義、基因科技、博物誌等)
6. 科學的文學面向(科學文本的類比思考、敘事結構、符號修辭等)
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於九十年十一月一日前將論文中文摘要(約壹仟字)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402台中市國光路250號
中興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 話:04-22871520 傳 真:04-22859174
電子郵件:khhuang@dragon.nchu.edu.tw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九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請附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有意籌組專題小組者,除小組成員之個人資料與摘要外,小組召集人亦須提供五百字左右的小組議題說明,小組論文以三篇為限。
25
災難、創傷與記憶
第二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文系謹定於九十年五月十九日至二十日(星期六、日)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聯合舉辦「第二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與第三屆「朱立民教授紀念獎學金」新人論文獎,主題為:
「災難與記憶」
921大地震的震撼,災民們餘悸猶存;短視近利的國家經營方式,造成了生態與環境的浩劫;總統大選,亦使這個曾受殖民統治的島嶼,在文化與族群等各方面,發生板塊的擠壓與變動。這些自然與人文的撼動,促使我們思索災難與記憶的問題:災難與記憶間有什麼關連?如何體現於中外文學作品?災難與性別、科技甚至生死又有什麼樣的關係?有鑑於以上幾個關注點,「第二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擬就「災難與記憶」作為此次會議的主題,並訂出下列子題:
1. 921震災與台灣想像
2. 自然災難與生態
3. 災難、歷史與後/殖民論述
4. 災難、創傷與性別
5. 災難、創傷與科技
6. 災難、創傷與生死
有意就上列子題發表論文者或有意另就其他專題籌組小組者,請於八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前將論文中文摘要(約壹仟字)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本會提出申請:
台中市402國光路250號
中興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 話:04-2871520 傳 真:04-2859174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請附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有意籌組專題小組者,除小組成員之個人資料與摘要外,小組召集人亦須提供五百字左右的小組議題說明。
本研討會一併舉行第三屆「朱立民教授紀念獎學金」新人論文獎選拔,詳細辦法請看以下所附文件。
第三屆「朱立民教授紀念獎學金」
新人論文獎評審辦法
壹、宗旨:「朱立民教授紀念獎學金」管理委員會為鼓勵新人從事比較文學與英美文學研究,特籌設此一獎項。
貳、對象:國內大專院校碩、博士生,或已獲碩、博士學位並在國內工作未滿兩年之中華民國籍青年學者。論文主題與第二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同。
參、形式:申請的論文必須是尚未發表、並由所屬單位推薦。申請人請送交中文論文一篇(需打字工整,並附電腦磁片),長度不得超過二萬字(約廿頁),並繳交申請表一份。
肆、評審方式:由本會理事長、「朱立民教授紀念獎學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台大外文系主任會商組成五人評審小組,以匿名方式進行評審。
伍、獎項及獎金:
第一名 貳萬伍仟元及獎狀乙紙
第二名 壹萬伍仟元及獎狀乙紙
第三名 壹萬元及獎狀乙紙
陸、得獎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開幕典禮中頒獎;並由大會於當日安排場次宣讀。
柒、申請表請向本會助理秘書黃國祥先生索取:
地址:台中市402國光路250號
中興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電話:04-2871520 傳真:04-2859174
24
符號與意義的跨時空旅行
第二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謹定於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星期六)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第二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符號與意義的跨時空旅行」
本次會議希望針對符號與其意義在時間與空間中旅行時或旅行後相關之議題進行探討。在世紀即將更動之前,希望藉由此次會議我們能夠對於符號與意義永不止歇的「流變」有更深刻的了解。會議歡迎針對下列子題之論文:
1、翻譯研究與作品改編(例如不同語言、文類、媒體、時代、文化之間文本的翻譯、改寫、嘲擬等相關議題,尤其歡迎電影改編文學作品之研究)
2、比較文學與跨學科研究(例如不同國家文學/文化形式或是不同學科如何書寫或表述同一主題之比較研究,尤其歡迎針對人文與科技符號系統異同之研究)
3、性別表演與變易(例如性別扮演、扮裝、反串之性別符號研究,尤其歡迎針對網路與電視媒體中相關議題之研究)
4、移民文學與全球化(例如文化符號隨著移民者的遷徙或是資本的流動在跨國的旅行中所產生意義的變化,尤其歡迎針對國內外勞以及美、日流行文化相關之研究)
5、生態與空間研究(例如自然或各種空間在不同社會、文化或是不同歷史時期中被賦予意義之差異)
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於八十八年十一月15日前將論文中文摘要(約壹仟字)以傳真、郵寄或電子郵件向「二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籌備委員會」提出申請:
地址:320 中壢市五權里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
傳真:03-426-3027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八十八年十二月15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請附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
23
世紀末或千禧年:比較文學的轉折
第二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本會與國立中興大學謹訂於八十八年五月八日至九日(星期六、日)於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聯合舉辦第二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為:世紀末或千禧年:比較文學的轉折。會議歡迎有關下列子題之論文:
一、世紀之交與文識之變
二、千禧年與科幻、網路
三、世紀末之身體、城市與空間
四、末世論與世紀病
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於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之前,將論文題目與中文摘要(約壹千字)傳真、電郵或逕寄本會,提出申請: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轉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傳真:(02)2653-3462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之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會議通用語文為中文,論文請以中文撰寫,截稿日期為三月三十一日,提交論文時請同時繳交論文之電腦磁片,請使用一般可轉用之文字檔,並請在磁片上註明軟體程式名稱。經審查通過之論文將安排在會議中正式發表。申請人請附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郵箱等)。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謹啟
八十七年八月十日
22
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
第二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徵稿啟事
本會與輔仁大學謹訂於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星期六),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國際會議廳聯合辦理「第二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我們除誠徵論文之外,亦開放接受專題小組之提案申請。我們歡迎中國文學、台灣文學、歐陸文學、英美地區文學、日本文學以及其他亞洲地區文學的研究者踴躍參加。
大會主題—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
跨越疆界是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傳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題材或是小說改編為電影的處理,通常被視為文學與藝術的對話;但是,在不同文類與媒介交界背後所透露的訊息,是文類定義的開放?或是文本的異質性?形式與文類的跨越所強調的是既定系統的內在顛覆?還是文化內部的整合?是文化疆域的重新界定?還是勢力範圍的擴張或鞏固?本大會希望能邀請各界學者提出論文,以跨藝術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討文學、電影、藝術與其他媒介之間的互動,重新思考跨越疆界的概念。
子題:獨立論文或是專題小組議題
一、跨藝術的政治策略:從跨越疆界的角度,來發展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如流行歌曲、卡通、MTV等)中性別、影像政治、國族論述等議題,或是探討文學、繪畫與電影中視角與框架所呈現的主體位置、慾望交換原則以及敘述結構等問題
二、文化史的跨藝術重探:例如中外文化史中的後現代概念(如超真實影像、虛擬空間等)、現代運動、世紀末等現象、浪漫與古典等,或是文學史裡文論、畫論、樂論交互影響的情況。
三、跨藝術翻譯與改寫:例如以文字描述繪畫與音樂,以繪畫或音樂重現文學,文學與其他藝術處理相同典故、主題以及文本,文學作品中的視覺構圖或是音樂結構,或其他跨藝術模式研究的符號學詮釋。
四、區域性研究:凸顯區域內的跨文化與跨藝術研究,例如東亞地區,北美地區,拉丁美洲地區,歐陸地區或第三世界之區域內互動。
n 本會會員有意發表論文或是籌組專題小組者,皆請於八十六年十一月一日前,將論文題目、中文摘要(二~三千字)與簡歷(所屬機構、最高學歷、相關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e-mail地址),逕寄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轉「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提出申請。有意籌組專題小組者,除小組成員之個人資料與摘要外,小組召集人亦須提供五百字左右的小組議題說明。
n 論文評審小組將於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經審查通過之論文將安排在大會正式發表。論文截稿日期為八十七年四月六日。提交論文時請同時繳交該論文之電腦磁片,並在磁片上註明作者姓名、論文名稱與使用文書軟體,最好使用一般可轉用的文字檔。
21
生態、科技、想像
第21屆會議日期:86.5.7 會議地點:國立台灣大學視聽教育館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會議主題:生態、科技、想像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洪敏秀「妳是男的?!」:BBS的擬實身體與性/別孫秀蕙 2方念萱 劉駿洲網路媒介與性言說:台灣BBS站連線性版之言說分析何春蕤3易 鵬獻金:亞伯拉罕、齊克果、卡夫卡蘇其康4蔡淑惠戀獄謎相的暗爽地緣:拉岡、德勒茲、虛幻的愛戀戲則齊隆壬5廖朝陽超文字、鬼魂、業報:從網路科技看班雅民的時間觀白瑞梅6張逸帆科學之性別政治:獵巫、醫學與男性宰制—閱讀兩部英國女權主義劇作傅大為7奚永慧以神之名:早期美國文學中的神話、生態論述與國家意識單德興8盧莉茹後殖民與生態:美國國族建構與生態破壞劉紀雯9楊薇雲星際帝國史的建構與解構:雷杏的西卡斯特及西瑞爾斯帝國的實驗陳豔姜10蔣淑貞兩性戰爭可休矣?:當代女性科幻小說家的困境張惠娟11阮秀莉溢出的秘密:從Joseph Heller的Catch-22談「幾乎看見」的後現代認知與倫理林文淇12朱崇儀性別/生態/環保—從伊希迦黑的他者談起簡瑛瑛 |
20
文學.認同.主體性
第20屆會議日期:85.5.4 會議地點:台中市東海大學文學院視聽室主辦單位:東海大學會議主題:文學﹑認同﹑主體性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及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台灣當代小說的記憶/認同政治劉亮雅 2張逸帆〈九層雲霄〉裡的性別政治與性別表演陳長房3何春蕤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林芳玫4陳玉玲女性童年的回憶:中國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之一張瓊惠5阮秀莉Narrarive and Memory/Forgetting: Writing the Jews in The White Hotel邱漢平6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吳全成7蘇子中書寫與主體性:書寫Blanchot的書寫經驗蔡淑玲8傅 雋從Abeng到Free Enterprise廖朝陽9陳儒修後國家想像: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齊隆壬10張藹珠從邊緣出發:析論方查理映象作品系列之國家認同與同性戀性別建構廖咸浩11楊麗中近代帝國主義與異域想像:康拉德的「東方」蔣淑貞12梁一萍Between South and East: Geography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馮品佳13黃宗慧看誰在看誰?:從拉岡之觀看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周英雄14邱彥彬我被決定故我在?:由心裡分析重省主体認同建構的問題田維新 |
19
文學.法律.詮釋
第19屆會議日期:84.5.6 會議地點:台北市東吳大學國際會議廳主辦單位:東吳大學會議主題:文學﹑法律﹑詮釋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孫小玉創意的反諷–版權法中的作者古添洪 2張錦忠國家文學與文化計劃李有成3王儀君尋巫的社會意義:論《艾德門屯巫婆》劇中的律法﹑權勢與行為規範宋美王華4古佳豔法律與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故事集》周英雄5邱漢平性﹑文學與法律:談鄂卜岱克的S朱 炎6謝瑤玲《說服》與《妻妾成群》–社會規範與女性自覺的衝突張小虹7林文淇民主義與法律:印度之旅對後殖民理論的省思邱貴芬8李家沂色情﹑電腦網路與官檢廖朝陽9林境南劇本寫作與作者身份–以「莎士比亞」為例彭鏡禧10戴雅雯談中國與歐洲劇場中的公案劇胡耀恆 |
18
文本研究(Text and Textuality)
第18屆會議日期:83.5.6~7 會議地點:嘉義縣民雄鄉國立中正大學國際會議廳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會議主題:文本研究(Text and Textuality)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王明月歷史╱傳奇:從中世紀英國亞瑟王文學的文本性論中世紀文本研究的新方向張錦忠本屆論文分別刊登在《中外文學》 廿三卷一期(一九九四年六月)與 二期(一九九四年七月): 登在一期為 1. 3. 4. 5. 8.10.為 11. 6. 7. 9.。 其中,11. 9. 和 10. 三篇發表時,題目略有改動。2廖卓成論傳記文的雙重文本單德興3林素娥文本‧閱讀與再現:魯迅〈藥〉的五種讀法蔡英俊4林明澤白紙黑字的內╱外:試探「文本互涉」概念在文學批評上之多重可能性賴守正5蔡秀枝利法代《詩的符號學》中的潛藏符譜與文本的相互指涉性古添洪6張淑麗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劉紀雯7朱崇儀分裂的忠誠:書寫╱再現?記號學╱女性主義鄭恆雄8林國源焦循《花部農譚》戲曲文本謬悠說箋論曾永義9王淑華政治與戲劇:中國莎學新探邱錦榮10楊莉莉劇本、演員與舞臺空間三者之互動關係紀蔚然11林文淇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識廖朝陽12曾珍珍龍沈李白登基秘典:〈夢遊天姥吟留別〉新詮李立信 |
17
文化研究與文學教學
第17屆會議日期:82.4.30~5.1 會議地點: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大樓小型劇場主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會議主題:文化研究與文學教學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單德興析論米樂的文化批評觀陳英輝(一)本屆會議定名為: 「第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暨教學研討會」。 (二)本屆論文除 4. 5. 8. 10. 13. 14. 六篇外 其餘皆登在《中外文學》廿二卷三期(一九九三年八月); 其中, 9. 11. 12. 三篇改題。2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蔡振興3楊麗中傅柯與後殖民論述:現代情境的問題吳新發4楊永仕美國文化與英語教學在台灣何春蕤5張上冠翻譯與番異:對後殖民論述的一些省思馬耀民6林建國異形陳鵬翔7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家朱天心廖咸浩8胡錦媛雙重替換《秘魯公主情書》中的文化異己與性別異己廖炳惠9李豐楙台灣民間慶典中的狂文化古添洪10林芳玫文學的危機與轉機由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關係廖朝陽11張小虹盜版瑪丹娜:文化研究與性別研究的交媾孫小玉12劉紀蕙受難曲的激情:廣告複製、電影工廠與通俗文化張錦忠13何文敬後現代的矛盾:試論《藍絲絨》與《陌生男子》邱漢平14陳儒修電影教學研究中的後殖民論述齊隆壬 |
16
中西文學典律的形成與文學比較
第16屆 | 會議日期:81.5.23~24 會議地點: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游藝館國際會議廳 | |||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 | ||||
會議主題:中西文學典律的形成與文學比較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周英雄 | 必讀經典、主體性、中西比較文學 | (一)1.為主題演講,13.為座談會,皆無講評人。 (二)本屆論文除3、 6及 8 三 篇外其餘皆登在 《中外文學》廿一卷二期(一九九二年七月); 刊登的九篇中,僅 7、3 兩篇題目略有改動。 | |
2 | 許經田 | 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 | 蘇其康 | |
3 | 邱漢平 | 後現代、歷史與典律 | 陳光興 | |
4 | 蔡振興 | 典律╱權力╱知識 | 林春民 | |
5 | 陳昭瑛 | 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 | 何春蕤 | |
6 | 單德興 | 重建美國文學:典律與脈絡勞特的個案研究 | 林耀福 | |
7 | 張錦忠 | 他者的典律: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批評典律 | 何文敬 | |
8 | 丁乃非 | 身體、典律、文本:《金瓶梅》與性政治 | 紀秋郎 | |
9 | 蕭嫣嫣 | 典律或大炮女性主義評析 | 張小虹 | |
10 | 紀蔚然 | 現代劇劇典律的省思論早期現代戲劇中後設戲劇的現象 | 黃美序 | |
11 | 邱貴芬 | 「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 | 廖朝陽 | |
12 | 廖咸浩 | 前衛運動的焦慮:詩在文化地位變遷的省思 | 陳鵬翔 | |
13 | 張漢良 李瑞騰 劉光能 宋美王華 翁蘇倩卿 鄭芳雄 | 典律與教學綜合座談會 |
15
華文地區比較文學之回顧與展望
第15屆 | 會議日期:80.4.21 會議地點:台北縣新莊市私立輔仁大學野聲會議廳 | |||
主辦單位:私立輔仁大學 | ||||
會議主題:華文地區比較文學之回顧與展望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康士林 黃德偉 劉紀蕙 | 比較文學之回顧與展望:教學 | (一)會議採座談會方式,討論台灣、香港與大陸 等三個華文地區比較文學、出版品及學術活動。 (二)座談會各組之口頭報告皆未見形諸文字發表。 (三)本屆會議不曾安排講評人。 | |
2 | 袁鶴翔 任世雍 廖炳惠 | 比較文學之回顧與展望:學術活動 | ||
3 | 蘇其康 陳鵬翔 吳全成 | 比較文學之回顧與展望:出版品 |
14
1.口述與書寫; 2.巴赫汀與比較文學
第14屆會議日期:79.6.3 會議地點:淡江大學城區部會議室主辦單位:私立淡江大學會議主題:1.口述與書寫;2.巴赫汀與比較文學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陳長房巴赫汀的詮釋策略與少數族裔作家:摩理遜與湯婷婷的比較 (一)本屆論文全部登在《中外文學》十九卷二期(一九九0年七月);論題目除 1. 3. 6. 外,皆在刊登時略有改動。 (二)本屆會議不曾安排講評人。2李有成口述:哈林文藝復興的敘事策略 3何春蕤口述與書寫:一個理論的再思 4廖咸浩方言的文學角色 5王安琪以巴赫汀的曼尼比亞理論看《格列佛記》與《鏡花緣》 6陳界華「口述(傳統)」:一個學科議案 7易 鵬從寓言傳統看口述與書寫傳統 8馬耀民眾聲喧嘩理論再探 |
13
性別、權力、正文文學的女性/女性的文學
第13屆會議日期:78.4.8~9 會議地點:台中縣沙鹿鎮私立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主辦單位:私立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會議主題:性別、權力、正文文學的女性╱女性的文學 主講人講題講評人備註1海柏 Patricia Haseltine女性與民謠的衍生與記載楊敏京本屆會議論文除3. 6. 11.三篇外, 其餘的題目登在《中外文學》十八卷一期(一九九八年六月)時皆經改動,請參酌;又 4. 5. 兩篇未見發表。2黃盛雄李義山的七律方 瑜3蘇其康唐詩中的依蘭裔胡姬沈 謙4戴麗珠清代婦女題畫詩包根第5李文彬戀愛中的女人論崔鶯鶯葉慶炳6黃逸民嘉年華會與雌雄同體的交會:以一個中古法國傳奇為例田維新7曾宣毅女性及閱讀:論喬治‧艾略特小說中的才女朱立民8簡瑛瑛性別與權力:重讀中西代表作品中的致命女性姚一葦9許經田女性的自我實踐林耀福10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品中的慾望、理想與恐懼宋美王華11任世雍從「沈淪」到「昇華」;試比較谷崎潤一郎之《春琴抄》和狄福之《莫兒‧法蘭德絲》薛柏谷12于治中女性╱正文╱意識型態陳傳興 |
12
第12屆 | 會議日期:77.5.14~15 會議地點:新竹市清華大學國際會議廳 | |||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楊敏京 | 莎士比亞的音樂世界 | 紀秋郎 | 1, 2, 3, 4, 5, 6, 7, 9:《中外文學》十六卷十二期(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8, 10, 11:《中外文學》十七卷三期(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
2 | 鄭毓瑜 | 由宗炳論山水畫之「暢神」談司空圖詩品的評鑑特色 | 呂正惠 | |
3 | 胡萬川 | 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 | 葉慶炳 | |
4 | 廖炳惠 | 詩與畫之辯證:試以王蒙與布雷克為例 | 林耀福 | |
5 | 張靜二 | 試論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係 | 廖咸浩 | |
6 | 王儀君 | 羅塞提詩畫中的愛恨生死 | 齊邦媛 | |
7 | 陳傳興 | 「稀」望-試論韓愈「畫記」 | 姚一葦 | |
8 | 李有成 | 重讀「拉奧孔」 | 陳長房 | |
9 | 齊隆壬 | 現代文學理論與電影符號學-試論電影敘述學中「聚焦」的盲點 | 古添洪 | |
10 | 王安祈 | 明雜劇的舞臺藝術 | 胡耀恆 | |
11 | 洪淑苓 | 牛郎織女」在俗文學中的特色 | 黃啟方 |
11
第11屆 | 會議日期:76.6.7 會議地點: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思亮館 | |||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鍾 玲 楊敏京 林耀福 | 中國思想對當代英美文學之影響 | (1)「慾望城國」:《中外文學》十五卷十一期(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2)「射天」:《中外文學》十六卷一期(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 |
2 | 吳興國 胡耀恆 黃美序 鍾明德 林鏡南 | 從「馬克白」到「慾望城國」 | ||
3 | 朱立民 賴聲川 彭鏡禧 閻鴻亞 廖本瑞 | 從「哈姆雷特」到「射天」 |
10
第10屆 | 會議日期:75.5.10~11 會議地點: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茂榜廳 | |||
主辦單位:私立東海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沈 謙 | 嫦娥奔月在後世文學中的象徵意義 | 柳作梅 | 1, 2, 3, 4, 5, 6:《中外文學》十五卷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八月); 7, 8, 9, 10, 11:《中外文學》十五卷四期(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12, 13, 14:《中外文學》十五卷五期(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
2 | 游志誠 | 龍的傳人-論「周易」中的神話與傳說傾向 | 黃慶萱 | |
3 | 張惠娟 | 樂園神話與烏托邦 | 林耀福 | |
4 | 陳界華 | 閱讀傳說 | 王德威 | |
5 | 納斯 (Anjan K. Nath) | 神話和傳說:歐立德的主要批評考慮(Myth and Tradition : T.S. Eliot’s Major Critical Consideration | 葉維廉 | |
6 | 傅錫壬 | 楚詞中的夏族神話解析 | 樂蘅軍 | |
7 | 余文京 | 關羽之子與孫悟空 | 鄭明娳 | |
8 | 魏淑珠 | 造化小兒孫悟空 | 張靜二 | |
9 | 黃毓秀 | 伊思齊勒士對奧思提斯報父仇之神話運用 | 姚一葦 | |
10 | 廖咸浩 | 雙性人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的雙性人象徵 | 高天恩 | |
11 | 王德威 | 論「搗蛋鬼」 | 朱 炎 | |
12 | 狄克 (David Decker) | 傳說之變型:歐伯恩之「浮島莊」-模仿諷刺及角色的互換(The Conversion of Legend-Parody and Role Reversal in Flann O’Brien’s At Swim-Two-birdsa) | 朱立民 | |
13 | 李豐楙 | 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 | 胡萬川 | |
14 | 胡萬川 | 延州婦人-鎖骨菩薩故事之研究 | 李豐楙 |
9
第9屆 | 會議日期:74.4.13~14 會議地點: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校區道藩樓5211室 | |||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何寄澎 | 唐宋古文運動中的文統觀 | 邱燮友 | 除8外,全部登在《中外文學》十四卷一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
2 | 呂正惠 | 元和新樂府運動及其政治意義 | 林文月 | |
3 | 黃景進 | 嚴羽詩論與江湖詩人之關係 | 葉慶炳 | |
4 | 林明德 | 梁啟超與晚清小說運動 | 羅宗濤 | |
5 | 王德威 | 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 | ||
6 | 王兆徽 |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現代主義新文學運動 | ||
7 | 張素貞 | 五0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 | 張 健 | |
8 | 戴維揚 | 存在主義與現代戲劇-探討哲學的戲劇化 | 黃美序 | |
9 | 陳雄儀 | 虛幻的真實-現代運動走向 | 何 欣 | |
10 | 陳界華 | 「文學運動」前言 | 蔡源煌 |
8
第8屆 | 會議日期:73.4.21~22 會議地點:高雄市西子灣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小劇場 | |||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顏天佑 | 元劇「青衫淚」、「王粲登樓」中的文人幻夢 | 葉慶炳 | 1, 3, 5:《中外文學》十三卷一期(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2, 6:《中外文學》十三卷二期(民國七十三年七月); 4:《中外文學》十三卷三期(民國七十三年八月); 8:《中外文學》十三卷六期(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 又3改題為:「邯鄲記」的喜劇情調。 |
2 | 曾永義 | 有關元雜劇搬演的一些問題 | 姚一葦 | |
3 | 陳芳英 | 湯顯祖戲劇中的喜劇意識 | 汪志勇 | |
4 | 汪志勇 | 蒲松齡禳嫉咒研究 | 張 敬 | |
5 | 黃美序 | 「竇娥冤」的冤與願 | 彭鏡禧 | |
6 | 滕以魯 | 悲劇缺陷與莎翁筆下的「奧賽羅」 | 蘇其康 | |
7 | 胡耀恆 | 論奧瑞斯提亞三部曲 | 鄔昆如 | |
8 | 賴聲川 | 破碎的神話:殘缺的思想-史特林堡「夢劇」中的東方世界 | 胡耀恆 | |
9 | 何進丁 | 哈洛.品特戲劇裏的言與默 | 馬 森 |
7
第7屆 | 會議日期:72.5.22 會議地點:淡水鎮淡江大學驚聲紀念大樓國際會議廳 | |||
主辦單位:淡水鎮淡江大學驚聲紀念大樓國際會議廳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簡政珍 | 論唐詩的隱喻及換喻 | 林文月 | 1, 2, 4:《中外文學》十二卷二期(民國七十二年七月; 3:《中外文學》十二卷三期(民國七十二年八月)。 |
2 | 任世雍 | 伯朗蒂的「簡愛」與夏目漱石「心」中之愛情和其藝術處理之探討與比較 | 林連祥 | |
3 | 廖炳惠 | 解構所有權-波、拉崗、德希達、姜森、凌濛初…… | 王德威 | |
4 | 陳鵬翔 | 主題學與中國文學 | 黃碧端 | |
5 | 龔鵬程 | 史詩與詩史 | 齊邦媛 |
6
第6屆 | 會議日期:71.4.23~25 會議地點: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綜合大樓五樓第一會議廳 | |||
主辦單位:國立師範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袁鶴翔 | 專題演講:從國家文學到世界文學:兼談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一些問題 | 2, 3, 4, 5, 7, 8, 10:《中外文學》十卷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1:《中外文學》十一卷二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11:《中外文學》十一卷四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 |
2 | 鄭明娳 | 火焰山故事的形成 | 葉慶炳 | |
3 | 張靜二 | 論西遊故事中的悟空 | 方 瑜 | |
4 | 那宗訓 |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 姚一葦 | |
5 | 吳達芸 | 大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 | 楊昌年 | |
6 | 沈 謙 |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極短篇 | 張 敏 | |
7 | 楊昌年 | 小說意識人物分化手法表現的線路-以三國演義與海狼作比較 | 朱 炎 | |
8 | 古添洪 | 從雅克慎底語言行為模式以建立話本小說的記錄系統-兼讀「碾玉觀音」 | 吳宏一 | |
9 | 戴維揚 | 從家的主題看中西基本思想型態-兼論神話與小說的關係 | 袁鶴翔 | |
10 | 李有成 | 王文興與西方文類 | 顏元叔 | |
11 | 單德興 | 論影響研究的一些作法與困難-以台灣近三十年來的小說為例 | 齊益壽 | |
12 | 彭 歌 王文興 李 昂 黃 凡 | 現代小說作家座談會 |
5
第5屆 | 會議日期:70.4.24~26 會議地點: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 | |||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林文月 | 專題演講:日本漢學研究新動向簡介 | 4, 5, 6, 8, 11, 12, 15:《中外文學》九卷十二期(民國七十年五月); 1, 2, 10, 13, 14:《中外文學》十卷一期(民國七十年六月); 3:《中外文學》十卷二期(民國七十年七月)。 | |
2 | 于大成 | 專題演講:古董與文學 | ||
3 | 葉維廉 | 專題演講:語言的策略與歷史的關連-五四到現代文學前夕 | ||
4 | 李達三 | 專題演講:中英翻譯:原則與方法 | ||
5 | 黃永武 | 古典詩中的具象效用 | 張 敏 | |
6 | 丁履譔 | 王船山的詩觀 | 姚一葦 | |
7 | 康來新 | 閨情與園景:論牡丹亭與紅樓夢的寫作關係 | 胡耀恆 | |
8 | 顏天佑 | 元雜劇中的平民意識 | 曾永義 | |
9 | 丁善雄 | 投射詩與中國現代詩 | 紀秋郎 | |
10 | 張漢良 | 中國現代詩的超現實主義風潮 | 余光中 | |
11 | 王 寵 | 從「杜連魁」(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談論翻譯的時空轉移 | ||
12 | 丘淑芳 | 翻譯與詮釋:三個大亨的故事(The Great Gatsby) | 田維新 | |
13 | 亞 弦 洛 夫 羅 門 方 莘 | 現代詩人座談會(一) | ||
14 | 羅 青 渡 也 陳 黎 羅志成 | 現代詩人座談會(二) | ||
15 | 彭鏡禧 黃碧端 王士儀 黃美序 | 從陳譯「董西廂」談起 |
4
第4屆 | 會議日期:68.12.14~16 會議地點: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淨心堂 | |||
主辦單位:私立輔仁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羅錦堂 | 從水滸傳和寶劍記看「林沖夜奔」 | 姚一葦 | 1, 3, 6, 11, 12, 13, 14:《中外文學》八卷七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 15:《中外文學》八卷八期(民國六十九年一月); 13:《中外文學》八卷九期(民國六十九年二月); 2:《中外文學》八卷十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 |
2 | 林明德 | 試論「詩經」第一首 | 王夢鷗 | |
3 | 王金凌 | 論文心雕龍的「氣」 | 黃永武 | |
4 | 趙德恕 | 從平劇和法國古典劇院論兩種古典主義的觀念(Deux notions de classics me: L’opera de pekin etle the’atre classique francais) | 黃美序 | |
5 | 華格 (Edward Vargo) | 當前社會對作家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Modern Society to the Creative Writer) | 朱立民 | |
6 | 高錦雪 | 鏡裏真容--由傅萊的形象觀和王維的境界說到華茨華斯的意象論 | 陳祖文 | |
7 | 徐培資 | 賽珍珠與葳拉.卡塞爾小說中的「大地」(“The Good Earth”in the Novels of Pearl Buck and Willa Cather) | 余玉照 | |
8 | 林連祥 | 花的傳奇:「鏡花緣」與「玫瑰傳奇」 | 朱 炎 | |
9 | 雷孟篤 | 中國與西班牙詩歌表達的哲學基礎(Fundamentos Filosoficos de la Expresion Poetica:China y Espana) | 馬楊萬運 | |
10 | 諾傑 (Andre’ Nouge’) | 俄屬西伯利亞總督莫拉維.阿姆斯基的生平與事業( Vie et carriere du comte Muravie-Amur-sky[1809-1881], Gouverneur Russe de Sibirie Orientale) | 歐茵西 | |
11 | 張靜二 | 比較文學中的類比研究 | 紀秋郎 | |
12 | 羅 青 | 各取所需論影響-胡適與意象派 | 杜國清 | |
13 | 杜國清 | 評「漢字作為詩的表現媒介」 | 顏元叔 | |
14 | 湯雄飛 | 中國神話語希臘神話中道德觀之差異 | 齊邦媛 | |
15 | 李豐楙 | 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的關係 | 葉慶炳 |
3
第3屆 | 會議日期:67.11.4~6 會議地點: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 |||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董金裕 | 對鐘嶸詩品的一些看法 | 葉慶炳 | 1, 5, 6, 8, 11, 13:《中外文學》七卷六期(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 2, 4, 7, 9, 10, 12:《中外文學》七卷七期(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 3:《中外文學》九卷八期(民國七十年一月)。 |
2 | 陳器文 | 論師經的憂患意識 | 林文月 | |
3 | 林連祥 | 「鏡花緣」的結構 | 張 敬 | |
4 | 高友工 | 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 | 齊邦媛 | |
5 | 杜松柏 | 禪宗成立前後中國詩與詩學之比較 | 蔡涵墨 | |
6 | 張漢良 | 唐傳奇「南陽士人」的結構分析 | 朱 炎 | |
7 | 夏安民 | 尤金.奧尼爾的道家哲學觀 | 胡耀恆 | |
8 | 沈 謙 | 中國文學比較研究之途徑 | 紀秋郎 | |
9 | 郭博信 | 宗教不利悲劇的發展 | 姚一葦 | |
10 | 黃美序 | 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 | 張 健 | |
11 | 王保珍 | 從紅樓夢一書探索曹雪芹的愛情世界 | 黃永武 | |
12 | 湯雄飛 | 寓社會諷刺於傳奇小說-「鏡花緣」與「烏有鄉」之比較 | 朱立民 | |
13 | 彭鏡禧 | 竇娥的性格科劃--間論元雜劇的一項慣例 | 王秋桂 |
2
第2屆 | 會議日期:66.10.15~17 會議地點: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 |||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紀秋郎 | 文心雕龍的二元性 | 張 健 | 3, 4, 5, 6:《中外文學》六卷五期(民國六十六年十月); 2, 3(下):《中外文學》六卷七期(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 7:《中外文學》六卷十一期(民國六十七年四月); 1:《中外文學》六卷十二期(民國六十七年五月) |
2 | 呂興昌 | 阮籍的詠懷詩篇 | 林文月 | |
3 | 方 瑜 | 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 | 葉慶炳 | |
4 | 朱 炎 | 夢想與現實 | 齊邦媛 | |
5 | 董保中 | 新月派與現代中國戲劇 | 侯 健 | |
6 | 劉啟分 | 論紅娘與席娘-西遊記與 LaCelestina | 姚一葦 | |
7 | 葉維廉 | 主觀、理論與歷史 | 顏元叔 |
1
第1屆 | 會議日期:65.7.10~12 會議地點: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 |||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 | ||||
主講人 | 講題 | 講評人 | 備註 | |
1 | 康來新 | 英語世界的紅樓夢 | 1, 2, 3, 4, 6, 7, 8, 9, 10, 12:「中華民國第一屆比較文學會議專刊」。 5:《中外文學》五卷三期 11:《中外文學》五卷四期 | |
2 | 張淑香 | 從戲劇的主題結構談竇娥的「冤」 | ||
3 | 尤信雄 | 從詩文分合關係看中國文學的演進 | ||
4 | 陳器文 | 自月象的嬗變論義山詩的月世界 | ||
5 | 謝海平 | 唐代番胡對文學的影響 | ||
6 | 王熙元 | 陶淵明詩的和諧世界 | ||
7 | 林明德 |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的神話世界初探 | ||
8 | 陳鵬翔 | 中西文學裏的火神研究 | ||
9 | 古添洪 | 翁方綱肌理說與藍森字質結構說之比較 | ||
10 | 周樹華 | 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 | ||
11 | 周咸靖 | 紅樓夢與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兩個家族比較 | ||
12 | 柯慶明 | 悲劇情感與命運 |
E-mail: claroc100@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CLAROC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All rights reserved